蘇州草鞋山考古遺址公園,。潮新聞記者 楊朝波 攝
當我們沿著長江下游探訪一連串考古遺址,,從安徽凌家灘,到蘇州張家港東山村,、蘇州草鞋山再到上海廣富林、余杭良渚,,一幅5000年前的江南歷史畫卷,,逐漸清晰呈現(xiàn),。
這和當時的全球氣候變化有關。大批先民從高地,、山崗前往平原居住,,生存方式也轉向大規(guī)模農(nóng)業(yè)種植,。而距今6000年開始形成的長三角平原,,吸引了四面八方的遠古先民。
他們在玉器上刻著對神和祖先的崇拜,,在陶罐上發(fā)“朋友圈”,;他們集體狩獵、種植水稻,、興修水利,、大建城池,長途跋涉遷徙部落,。
原來五千年前,,長三角就有了“朋友圈”。
馬家浜文化時期的稻田,。潮新聞記者 楊朝波 攝
6000年前
江南人已經(jīng)吃上香噴噴的米飯
我們來到蘇州城東,,陽澄湖南岸,坐落于此的草鞋山遺址藏著江南文明的源頭和密碼,。
6500年前,,在這片形如草履的土地上,先民們在這里依水而生,,農(nóng)耕勞作,、建造房屋、紡麻縫衣,,留下了新石器時代的生活軌跡,。
稻作,是草鞋山人幸福指數(shù)這樣高的重要原因,。他們已經(jīng)能吃上香噴噴的米飯:在蘇州草鞋山遺址發(fā)掘出的大量數(shù)千年前的陶器里,,包含一系列鍋具——外形類似于電飯煲的陶釜,是古代用來煮食物的一種炊具,;被稱為現(xiàn)代廚具的鼻祖,。一起出土的“陶甑”,外形像桶,,底部有小孔,,款式和使用方法與今天的蒸鍋如出一轍。
從馬家浜文化到吳越文化時間線。潮新聞記者 楊朝波 攝
蘇州市考古研究所所長程義說,,從草鞋山包含的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的“三疊層”看,,馬家浜文化初期,,這里的稻作生產(chǎn)已初具規(guī)模;到馬家浜后期,,稻作生產(chǎn)已經(jīng)成為當?shù)厝耸澄锏闹饕獊碓粗弧?br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 box-sizing: border-box; line-height: 0.56rem;"/>
這么穩(wěn)定的稻米產(chǎn)量從哪里來,?這有賴于草鞋山人開發(fā)出了帶有灌溉系統(tǒng)的水稻田。
河姆渡的早期階段,,還沒有人工的水田,,人們應該是利用自然的地形和季風氣候,利用低谷地形中的“天水田”來進行水稻栽培,。
“在長江下游發(fā)現(xiàn)的最古老的人造水田,,就在草鞋山遺址?!背塘x說,。
草鞋山的水田,沿著自然地形的坡度,,成行分布著長方形的淺坑,,長度大約在2-3米。土坑的旁邊,,連接著灌溉用的水溝,。狹長的水溝中間,設置了蓄水的水井,。每一處土坑,,都曾經(jīng)出土了大量的碳化稻米。
到崧澤文化時期,,有的遺址出現(xiàn)了新的耕田工具——石犁,。不過這個犁跟現(xiàn)在系在牲畜或者機械上還不一樣,最早的石犁得由人來牽引耕作,,所以從勞動量看,,這項體力活在當時應當是由男性來操作的。
那么原本馬家浜文化期以女性為主要勞動力的稻作農(nóng)業(yè),,因為有了男性的加入而大大效率提升,,就在崧澤時期走向了有組織的集約式農(nóng)耕——到崧澤文化第四層遺址,出土的稻殼大小,,與之前相比有了飛躍性的增大,,幾乎接近我們今天的水平,。
到良渚階段,農(nóng)業(yè)器具中用來收獲糧食的石鐮也得到了普及,。同一時期,,良渚文化還出現(xiàn)了一種在水田里用于平整田泥的工具干蔀(bù),以及被稱為破土器和耘田器的石器,,從這些工具的分化,,可見5000年前的農(nóng)耕已經(jīng)分化出了具體的勞動程序:翻耕土地,平整田泥,,再到收割等等一個系列的過程已經(jīng)非常完備,。而且這種勞動是需要持續(xù)一整年的、有組織的勞動,,這意味著集約式水稻農(nóng)業(yè)的出現(xiàn),。
在這種集約生產(chǎn)之下,,生產(chǎn)力的進步同時也引發(fā)了人口的迅速增長,。在良渚文化階段,遺址數(shù)量的增加相當明顯,。這些遺址的勞動基礎單位很可能是不同的氏族,,而不是血緣關系——這個時期正處于勞動趨于組織化,并且向著社會的組織化發(fā)展的階段,。
張家港博物館,。潮新聞記者 鄭琳 攝
從崧澤王到良渚王
5000年前發(fā)展出王權國家
在張家港博物館,我們看到了五把造型精美的石鉞,,它們一下子就讓人想起了良渚反山遺址出土的玉鉞,。相似的輪廓和象征,只是這石鉞的造型更古樸,,材質也更原始,。
東山村遺址出土石鉞。圖片由張家港博物館提供
它們來自東山村遺址M90墓葬,,年代測定距今6000-5500年,,處于崧澤文化早期。
東山村遺址M90墓葬,。圖片由張家港博物館提供
“這五把石鉞,,說明墓主人的身份非常尊貴?!睆埣腋鄄┪镳^宣教部主任黃鶯告訴記者,。
專家推測,這很可能是一位王者,。因為鉞,,其實就是穿孔、變薄的斧頭。對于古代先民來說,,它就是殺伐敵人的武器,。后來也變成了身份、軍權的象征,。
所以,,這五把石鉞出現(xiàn)在同一個墓葬中,讓專家對墓主的身份浮想聯(lián)翩,。著名考古學家嚴文明曾為這個墓主人題下“崧澤王”三個字,。
而這位王者統(tǒng)治的范圍覆蓋了長江下游,包括蘇南,、安徽,、上海、浙江等地區(qū),。這意味著,,朦朧的王權意識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了近6000年前的長三角,直到1000年后的良渚文化時期,,人類正式進入擁有王權的國家文明,。
良渚的國王,有了宮殿,、大型祭祀臺和水利設施,,還會在狩獵后把“朋友圈”刻到陶罐上分享。
從石鉞到玉鉞,,見證了五千年前的長三角,,文明的進化歷程。
良渚文化雙孔玉鉞,,反山遺址出土,。良渚博物院供圖
玉器里
看到5000年前的長三角“朋友圈”
東山村遺址出土的另一件文物,也讓我們驚訝,。
那是一個刻著獸面紋的陶豆,。在張家港博物館里,大多陶器是素面的,,僅有少數(shù)刻有紋飾,。
“這種獸形和良渚時期比較接近?!秉S鶯告訴記者,,“它可能和早期的神權相關,但還不成熟,?!?/p>
這種獸紋只出現(xiàn)在個別的陶豆上,,沒有形成定制,也沒有大范圍流行,,說明它是崧澤時期的先民對神的朦朧想象,。
這種朦朧而不固定的想象,同樣也出現(xiàn)在了安徽馬鞍山凌家灘遺址,。
凌家灘遺址,。潮新聞記者 楊朝波 攝
在這個距今5800-5200年的遺址里,彎彎的玉璜是凌家灘玉器的代表,,玉璜兩頭的虎面,,比東山村的獸面紋要更精致。
不僅如此,,凌家灘的墓葬里還有玉龍,、玉鷹、玉豬,、玉人……
凌家灘遺址出土玉璜,。凌家灘供圖
我們仿佛看到了原始部落圖騰崇拜“百家爭鳴”的樣貌。
而這些風格不一的獸紋和人形,,最終在良渚文化最重要的禮器——玉琮中得到了統(tǒng)一:神人獸面神徽,。
良渚神人獸面神徽。良渚博物院供圖
南京博物院研究員陸建芳在他的《良渚文化墓葬研究》中提到,,“獸面代表死神,與人面代表的祖先合體,?!?br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 box-sizing: border-box; line-height: 0.56rem;"/>
“凌家灘的玉器在長江沿岸地區(qū)分布很廣,往上能到重慶,,在重慶的巫山大水田遺址就發(fā)現(xiàn)了凌家灘最典型的花邊形的玉璜,,往下到浙江安吉等地?!绷杓覟┻z址第三任考古領隊張小雷說,,“通過這個玉璜,我們可以研究長江中下游之間的文化交往,。而長江下游內部是更加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在皖西南有薛家崗文化,皖江中游有凌家灘文化,,再到下游崧澤文化,,他們之間的文化面貌非常相似?!?/p>
“這也就是現(xiàn)在的長三角一個最早的雛形,?!睆埿±渍f。
關于我們 丨聯(lián)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 丨 隱私保護丨 服務協(xié)議丨 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協(xié)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