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熱濕地 珠扎 攝
▲拉薩城區(qū)全景 陳海兵 攝
▲昌都江達縣崗托江邊巖壁上刻著“西藏”二字 成皎巴特 攝
“援藏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個崇高精神,,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顯著優(yōu)勢,。缺氧不缺精神,這個精神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你們在高原上,,精神是高于高原的,。這個事情必須一茬接一茬、一代接一代干下去,?!?/p>
2021年7月,在慶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西藏,。在藏期間,總書記親切會見了援藏干部代表,。面對這些臉頰曬成古銅色,、渾身透著“糌粑味、酥油香”的“新西藏人”,,總書記十分動情,,著重講到援藏精神。
今年是對口支援西藏工作實施30周年,。對口支援西藏工作,,是黨中央從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作出的重要戰(zhàn)略決策。
其實,,援藏工作要有那么一種精神,,習近平總書記頭回進藏時就談及。
1998年6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第一次來到西藏,,為的是接回福建省第一批援藏干部,、送來第二批。
隨行人員記憶猶新,。在林芝市八一鎮(zhèn)同第一批援藏干部座談時,,習近平語重心長地說:“同志們,隨著時間的推移,,你們頭上援藏的光環(huán)會慢慢地淡去,,但是你們必須保持援藏的精神,回去要再接再厲,,再創(chuàng)佳績,。不要把當官作為目標,要把做事,、做好事作為方向?!?/p>
這番話讓人感觸頗深,。而關于“精神”的叮囑,一直傳到現在的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還將一批批往下傳,。
——題 記
這片高天厚土,注定不會寂寂無名,。
這里是山岳之宗,、江河之源、世界之巔,。
初夏5月,,駐足拉薩河畔,天藍得澄澈,,成朵的云白得炫目,,變幻莫測。忽然有雨霧飄來,,涼涼的雨滴落下,,打濕南北山上蓬勃的青草綠樹,河谷中散發(fā)著泥土的清香,。
極目遠眺,,山勢起伏,海拔漸漸升高,。涉足似乎亙古未變的世界,,天空深邃遼遠,草甸河灘茫茫無垠,,牦牛靜立,、羊群奔走,,帳篷星散、新居成片,。
岡底斯山脈連綿不斷,,夕照下越發(fā)巍峨,遠處山頂的積雪寧靜,,染上玫瑰色的晚霞——雪山出現在眼前,,又不可名狀地戳中心頭。
天下沒有遠方,,人間都是故鄉(xiāng),。
天下沒有遠方,有愛就是天堂,。
晚上9點,,拉薩河南岸寶瓶山劇場,以星空為幕,,大型實景劇《文成公主》正在上演,。伴著恢宏壯美的樂曲,時光回溯到千年前的長安城,。一段段唱詞回環(huán)哀婉,、反復吟唱。
現在到拉薩旅游,,觀看《文成公主》已成打卡標配,。該劇及其配套項目改變了拉薩旅游產品格局,從以前的“白天看景,、晚上睡覺”的單一觀光,,變?yōu)椤坝尾歼_拉宮、轉八廓街,、觀《文成公主》”的全時旅游,。
這場發(fā)揮著多重效益的實景劇,離不開北京援藏的力量,。
《文成公主》自2013年8月1日開演至今,,已累計演出1900多場,累計接待觀眾游客超3000萬人次,。
逼真還原的造型,、華貴精致的服飾,公主,、贊普率將士和宮女隊伍從歷史中走出……
散場出來走到小廣場,,兀自發(fā)現劇場正對著布達拉宮,中間隔著的便是拉薩河,。
夜色中,,這條當地喚作“吉曲”,、意為“幸福河”的河水,映照著璀璨燈火,,流光溢彩,,舒緩地流淌,仿佛穿越1300多年,,千山萬水,、風雨兼程。
這時候,,古老而青春的拉薩,,開啟了五光十色的繁華。從文成公主劇場出來,,順著廣場前的臺階而下,,街巷上各色餐館、咖啡館,、文創(chuàng)作坊等處人流絡繹不絕,,夜色的喧囂斑斕中,講述著什么是人間煙火,、什么是不可分割。
文成公主,,也被人們戲稱為“第一位援藏干部”,。
這里是西藏,中國西南邊陲重地,,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愈是嚴酷的蒼茫之地,愈是人們的堅韌剛毅所在,。在這常年的苦寒缺氧之地,,時光荏苒,記憶綿綿,,鐫刻著人們的永世之愛,。
對多數旅行者來說,這是美麗高原至凈至純的心靈呼喚,;對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人才而言,,這是對“兩路”精神、老西藏精神的熱血傳承與執(zhí)著堅守,。
一 出發(fā)·從30年前那粒種子
康西瓦,,新藏公路上的一個地名、一個達坂,,更是一座烈士陵園,。
這里安葬著100多位烈士,,陵園正中高聳著一座黑色紀念碑,上書“保衛(wèi)祖國邊防的烈士永垂不朽”,,在四周雪山映襯下,,莊嚴肅穆。2020年在與外軍邊境沖突中犧牲的陳紅軍,、陳祥榕,、肖思遠、王焯冉4位烈士,,名字也留在了這里,。
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wěn)藏,?!皞溥呑闳帧保瑥膩矶际菄抑厥?。
“進軍西藏宜早不宜遲”,。新中國剛成立,毛澤東主席以睿智的眼光和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感,,把解放西藏提上重要議事日程,。
1950年1月24日,中央發(fā)出指示,,以十八軍為進軍西藏的主力,,青海、新疆,、云南各出一支兵力“多路向心進兵”,。人民解放軍進軍西藏的序幕正式拉開。
當年8月1日,,一支由漢,、藏、蒙古,、回,、維吾爾、哈薩克,、錫伯等7個民族135名戰(zhàn)士組成的進藏先遣連,,在李狄三率領下,離開昆侖山腳下的新疆于田普魯村挺進阿里,,為大部隊進藏創(chuàng)造條件,。從此,阿里,,這塊邊疆之地,,有了第一批黨的干部,。次年5月,大部隊到達扎麻芒堡與之會合時,,這支英雄的連隊已犧牲56人,。病危之中的李狄三在聽到西藏已經和平解放的消息后幾分鐘,永遠閉上了眼睛,。
北京天安門廣場南端,,正陽門下,中國公路“零公里”路標從祖國心臟輻射到四面八方,。
沿著路標指向,,跨過高山大河來到拉薩,同樣能看到一個標志——川藏,、青藏公路紀念碑,。石碑背面篇首上書:“建國之初,為實現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增進民族團結,,建設西南邊疆,中央授命解放西藏,,修筑川藏,、青藏公路?!?/p>
讓高山低頭,,叫河水讓路。
1950年4月,,高原上的冰雪尚未融化,川藏公路,、青藏公路就同時破土動工,。11萬筑路大軍戰(zhàn)山洪、冰川,、頑石,、流沙、沼澤……以大無畏的英雄主義,、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不怕苦、不怕難,,更不怕死,,讓“兩路”不斷向著拉薩延伸。
三千志士英勇捐軀,,一代偉業(yè)永垂青史,。4年后的1954年12月25日,,西藏人民迎來大喜日子。這一天,,綿延4000多公里的兩條公路同時通車拉薩,;這一天,西藏結束了千百年來僅有棧道,、溜索,、人背、畜馱的運輸方式,,八方賓客,、滿車物資往來穿梭,將雪域高原與祖國大家庭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
“是誰幫咱們修公路,?是誰幫咱們架橋梁?是親人解放軍,,是救星共產黨,。軍民本是一家人,幫咱親人洗呀洗衣裳……”
1964年,,歌舞《洗衣歌》由西藏軍區(qū)文工團首演,,從此紅遍全中國,成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經典之作,。傳唱60年,,至今聽來仍能感受到噴薄而出的真摯情感。
“進軍西藏,,不吃地方,!”
“路修到哪里,我們就支援到哪里,!”
走過艱苦卓絕而又激情燃燒的歲月,,人民解放軍、進藏干部與西藏人民一起,,創(chuàng)造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拼搏,、甘當路石,,軍民一家、民族團結”的“兩路”精神,,發(fā)端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zhàn)斗、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老西藏精神,。偉大精神彪炳史冊、燭照未來,,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奮勇前行,。
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西藏,在黨的號召下,,數不勝數的中華熱血兒女,,踏著先輩開辟的道路前赴后繼,譜寫出一曲曲支援西藏發(fā)展的英雄贊歌,。他們在嚴酷的環(huán)境里,,像高原紅柳一樣,深深扎下根,。許多干部將生命中光彩奪目的青春年華奉獻給這片土地,,有的干部“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有的甚至將人生中僅有一次的可貴生命與這片土地永遠融為一體……
歷史銘記這一刻,!
1994年7月,中央召開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確定了“全國支援西藏”的方針和“分片負責,、對口支援、定期輪換”的援藏模式,。
一場規(guī)??涨啊鈩莅蹴绲脑卮蟪?,在中華大地澎湃而起,!
就在這一年,安葬李狄三的阿里獅泉河烈士陵園,,又矗立起一座新的墓碑,。
援藏干部、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于新疆塔城考察邊貿途中殉職,,時年50歲。
阿里地委的同志在整理孔繁森的遺物時,,發(fā)現除了幾件簡單的替換內衣,、一件毛衣、一條毛褲,、一部袖珍收音機,、一些書籍、500元存款和8.6元現金,還有去世4天前寫的關于發(fā)展阿里經濟的12條建議,,別無他物,。
1994年11月13日,《西藏日報》刊登的《奉獻,,共產黨員的天職——記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首次公開披露了孔繁森的“遺書”,。
那是1994年2月的一個深夜,他給通訊員小梁留下的一張紙條:“不知道為什么我頭痛得怎么也睡不著,。人有旦夕禍福,。萬一我發(fā)生了不幸,千萬不能讓我母親和家屬,、孩子知道,。請你每月以我的名義給我家寫一封平安信。我在哪里發(fā)生不幸,,就把我埋在哪里……”
16天后,,這封像“遺書”一般的紙條,卻成為真正的遺書……
一塵不染,,兩袖清風,,視名利安危淡似獅泉河水;
二離桑梓,,獨戀雪域,,置民族團結重如岡底斯山。
次年5月,,當孔繁森的事跡在中華大地傳頌的時候,,600多名來自中央機關和各省市的年輕干部,背著行囊來到西藏,,把陽光一般的青春和熱情灑向這片高原,。
“全身像一團松軟的土堆,快要塌下來了,?!?/p>
過去快30年了,姜軍依然記得第一次從拉薩前往那曲時顛簸的道路疊加高原反應觸及身體的感覺,。300多公里路,,搖晃了一整天。
1995年5月20日,,作為浙江第一批援藏干部,,姜軍胸前別著大紅花,同其他44名援友,,從杭州西子湖畔啟程向羌塘草原進發(fā),。
一到那曲,姜軍就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之中。下鄉(xiāng)的車輪軋過茫茫草原又扎進河水,,一些數字深深地刻在他的腦子里:那曲適齡兒童入學率只有22.5%,,中青年文盲率高達75%;平均每1500平方公里內只有一所小學,,讀完三年級又有72%的孩子失學,。
對這個初為人父的28歲年輕人來說,無數個時刻,,他只能在想象中抱上一抱家里的新生命,,但眼下,有一種對更多孩子的責任充盈心胸,。
在昏黃的燭光下,,姜軍寫下一封特殊的“家書”,向“大后方”求援:“每個杭州人少吃一根棒冰,,少抽一支煙,,省下的錢可以建三四所希望小學……”
那年8月25日,姜軍的信在《杭州日報》頭版刊登,,如同石投湖面,,激起杭州人民涌向高原的愛心——短短一星期,5.6萬多名市民,、120多家企業(yè)捐助了225萬元,。
1996年下半年,4所希望小學相繼在那曲落成,。
如今,,那曲適齡兒童入學率已達100%,2023年高考上線率達95.56%,。
2024年,,作為那曲杭州希望小學的第一批學生,已是那曲市第五幼兒園黨支部書記的達扎旺堆給當年那群“可愛的叔叔”寫了一封信:“30年來,,是你們的愛,,為我們種下了‘希望和愛的種子’,讓我們牧區(qū)的小孩,,都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我會把這份愛和溫暖傳遞下去……”
西藏在哪里?高原之上,,故鄉(xiāng)之上,。
西藏怎么去?唯有熱愛,,唯有奔赴。
二 使命·用行動詮釋信仰和純粹
高挺遼闊的西藏,離天三尺三,,伸手就能敲響地球的天窗,。仿佛一塊五彩氆氌,千百年來,,經由大自然和高原人的孜孜編織,,貼在人身,飄飛入云,,那樣奪目,,那樣迷人。
每次下鄉(xiāng)調研或巡診,,鄧明卓總是忘情地透過車窗注視著這片大地,。是啊,這里是那么壯闊美麗,。冬天,,風中裹挾著白雪和陽光的味道。夏天,,滿眼鋪展著碧綠青稞,、金黃菜花。四季都是牛鈴叮當,、犬吠鳥鳴,。
在微笑后面,鄧明卓時有隱隱的揪心,。這美麗的背后又何嘗不潛伏著殘酷——高寒,、缺氧、低壓,,傷害的不只是援藏干部,,而是高原上的每一個人!
68.2歲,,這是2015年西藏的人均壽命,!這一年,全國的人均壽命是76.34歲,,北京的人均壽命達到81.95歲,。
入藏之前,鄧明卓在翻閱資料時,,被西藏的這個數字深深刺痛,。作為醫(yī)生,他明白這背后是怎樣的現實,。
大骨節(jié)病,、包蟲病,、先天性心臟病、白內障,、高血壓,、多血癥……一長串讓人噩夢不斷的疾病,長期威脅著,、折磨著高原群眾的健康,。一個個病患,大睜著一雙雙渴望的眼睛,。曾經,,周邊的大城市,成都,、重慶,、西安、蘭州,、西寧,,各大醫(yī)院里,滿是求醫(yī)問藥的高原人,。
這一切,,黨中央牽掛,習近平總書記惦念在心,。
2015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出席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并發(fā)表重要講話。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中央組織部,、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聯(lián)合開展醫(y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成批次組團選派醫(yī)療骨干,,將精湛技術和先進管理帶到高原,,幫帶本地醫(yī)療團隊和醫(yī)務人員,推動西藏整體醫(yī)療技術發(fā)展和提升,。
使命如炬,,重托在肩。
就在這年底,,北京友誼醫(yī)院接到任務,,作為醫(y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牽頭單位,對口支援拉薩市人民醫(yī)院,。
有著豐富醫(yī)院管理經驗的鄧明卓被任命為北京市援藏醫(yī)療隊隊長,,目標清晰又艱巨——將拉薩市人民醫(yī)院打造成一所學科門類齊全、實力過硬的三級甲等醫(yī)院,。
接到任務后,,鄧明卓沒有絲毫猶豫,。
他說:“不是不知道西藏的遠、西藏的苦,,不是不知道這個任務有多么艱巨,,是這里的老百姓需要我們?!?/p>
2016年7月22日,帶著期望和囑托,,鄧明卓同來自13家北京市屬醫(yī)院的15人奔赴拉薩,,開始了援藏工作。
“就算身上脫層皮,,也要完成組織交給我的任務,。三年干不成,那就再干三年,?!背霭l(fā)前,鄧明卓暗暗發(fā)誓,。
已經做好“吃大苦”的準備,,可到了拉薩,鄧明卓的心提了起來——每天門急診量不到400人,;重癥醫(yī)學科,、呼吸內科、神經內科,、腎內科等基本科室缺失,;全院副高以上醫(yī)生只有10人,唯一的正高職稱專家還是返聘的……對照三甲醫(yī)院所需要的硬標準還相差甚遠,,他心急如焚,。
直面硬標準,敢啃硬骨頭,。鄧明卓經過深思熟慮,,召集援藏的醫(yī)療專家開展“頭腦風暴”。
辦法總比困難多,。
第一步,,先立制度。在鄧明卓帶領下,,拉薩市人民醫(yī)院建立現代化的管理制度,,形成100萬字的制度匯編,330多項因地制宜的新制度落地生根,,各項診療流程更加規(guī)范,。
第二步,,建強科室。鄧明卓團隊研究提出“以院包科”結對幫扶機制,,北京積水潭醫(yī)院包骨科,、北京婦產醫(yī)院包婦產科、北京兒研所包兒科,、北京安貞醫(yī)院包心臟內科,、北京宣武醫(yī)院包神經內科……各個醫(yī)院發(fā)揮優(yōu)勢,十幾個科室全面開工,,把首都最好的醫(yī)療資源帶給西藏百姓,。
第三步,培養(yǎng)人才,。鄧明卓團隊開創(chuàng)“組團式”培訓模式,,前后分10批組織110名拉薩市人民醫(yī)院的醫(yī)療和管理人員到北京培訓,手把手傳幫帶,,下大力氣培養(yǎng)本地技術骨干,。
回憶起那段日子,鄧明卓直言“忙得沒日沒夜”,。
他們不停奔跑,,啃下的都是填補空白、做優(yōu)做強的硬骨頭——需要緊急搶救,,但醫(yī)院當時沒有重癥監(jiān)護室,;需要血液透析,但醫(yī)院沒有腎內科,;需要高壓氧治療,,高壓氧艙也是空白……那就一個釘子一個釘子地往下砸!
風吹雨打,,時光不語,,但不會辜負人的努力。2017年11月,,拉薩市人民醫(yī)院通過考核驗收,,成為西藏自治區(qū)第一家地市級三級甲等綜合醫(yī)院。這是何等不易,!
2024年6月初,,拉薩市人民醫(yī)院。
骨科病房里,,大夫落松群培正在查房,。病床上,67歲的波啦(藏語意為“老爺爺”)旦增微笑著向落松群培點了點頭,,他緩緩地抬起右手,,豎起了大拇指,。
幾天前,旦增在地里干活時不慎從農用拖拉機上摔下來,,導致尾椎骨骨裂,。在落松群培的手術治療下,旦增很快能下地走路,。
落松群培告訴我們:“我現在能夠獨立進行手術,,離不開‘北京師傅’的教導,?!?/p>
2015年開展醫(y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以來,形成“以省包院,、以院包科、組團幫扶,、共同發(fā)展”新模式,,累計選派近2000名醫(yī)療專家,支持西藏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和七地市人民醫(yī)院“造血式”發(fā)展,。2021年又將13家重點縣人民醫(yī)院納入受援范疇,。“師傅傾囊相授教,、徒弟如饑似渴學”,,17個對口支援省市184家支援醫(yī)院與受援醫(yī)院簽訂“師帶徒”幫帶協(xié)議,累計幫帶1500余個醫(yī)療團隊,、培養(yǎng)近5000名本地醫(yī)務人員,。
事實就是力量,事實就是溫度,。2021年底,,全區(qū)人均預期壽命提高至72.5歲,!西藏已實現400多種“大病”不出自治區(qū),、2400多種“中病”不出地市就能治療。
“實踐證明,,醫(y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已經成為一項惠及各族群眾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民族團結工程,?!北本┦械谑蒯t(yī)療隊領隊,、拉薩市衛(wèi)生健康委副主任張曉光說,。
“我聽見天上的云雀,它唱著心中的歌,,歌聲穿越過生命的漩渦。山腳邊陣陣的炊煙,,倒映在雪山的湖邊,,白衣的天使,有潔白的心愿……”
2019年,,一首《白衣的天使》在雪域高原傳唱開來,,濃濃的情感、深深的祝福,,獻給這里的醫(yī)務人員,。
從“4·25”抗震救災到脫貧攻堅大決戰(zhàn),從抗擊疫情到維護穩(wěn)定第一線,,從推動高原經濟高質量發(fā)展到增進民族團結,,從生態(tài)文明建設到興邊富民前沿……環(huán)顧茫茫雪域,哪個援藏干部不是初心如磐,、埋頭苦干,!
廣東援藏干部吳珍珠,巾幗不讓須眉,,2013年,、2019年兩次援藏,第二次是帶上全家4口人同上高原,。為了促進林芝教育快速發(fā)展,,她大力推廣“智慧教育”,讓“教學教研網”在全市鋪開,,打通了市縣鄉(xiāng)學習通道,,消減跨地域深度交流的障礙,讓鄉(xiāng)村教師和孩子們在“家門口”隨時隨地享受優(yōu)質教育資源……
湖北援藏干部向軍,,2016年進藏工作,。在下鄉(xiāng)過程中,向軍發(fā)現當地醫(yī)療條件差,,于是想盡辦法在加查縣人民醫(yī)院建起遠程診療中心,,與包括宜昌市中心人民醫(yī)院在內的500多家醫(yī)院對接,讓當地群眾不出縣就能享受到優(yōu)質醫(yī)療服務,;組織實施青年農牧民電商領軍人才培育工程,,建成縣電商服務中心、鄉(xiāng)村示范店、企業(yè)電商平臺,、市縣鄉(xiāng)村物流配送體系,,孵化培育電商80多家,讓當地群眾通過電商將核桃,、山楂,、牛肉干等特產賣到全國各地……
中國中化控股有限責任公司援藏干部王琦,2022年參加援藏工作,。他克服疫情不利影響,,錨定“合理趕工、按期交付”目標,,分解施工計劃,,協(xié)調外部資源,讓重點打造的崗巴縣“美麗邊疆小鎮(zhèn)”雪不讓村工程如期交付,;為提升當地干部能力素質,,大力開展“傳幫帶”,常態(tài)化組織青年干部到區(qū)外高校,、企業(yè)和經濟發(fā)達地區(qū)接受專題培訓,,助推央地智力援藏實現新發(fā)展……
人們常說,西藏是個缺氧不缺信仰的地方,。新時代的援藏干部,用點滴行動詮釋著信仰和純粹,。
三 初心·大家只有干在一起
雨水漸漸多起來,,蘇醒的高原萬物勃發(fā)。
在喜馬拉雅山北麓,,海拔約4500米的日喀則市康馬縣涅如堆鄉(xiāng)崗巴羊草牧業(yè)生產基地,,萬畝麥草隨風掀起陣陣綠浪。
洛桑,,如今在基地里工作,。6年前,他還迎著初升的太陽,,帶上糌粑袋,,揮舞著羊鞭,跟在羊屁股后面翻過一個又一個山頭,,去尋找那鮮嫩的青草,。
陽光把洛桑的影子留在身后,拉得老長,,投下祖祖輩輩生活的模樣,。
西藏是我國四大牧區(qū)之一,高寒的氣候,導致大部分地方的青草瘦薄,。牧民想要致富,,牛羊多了,草場遭殃,,生態(tài)滑坡,,還時常出現不同縣鄉(xiāng)之間因為爭奪草場而矛盾不斷的情況。
草,,是牧民的命,,也是生態(tài)的底。
當地群眾不曾想到,,這片貧瘠的土地,,牧草能夠瘋長,牛羊如此肥壯,。嘿,,夢里都是笑……
2016年,草業(yè)專業(yè)技術人員劉昭明從松花江畔來到珠峰腳下,。在下鄉(xiāng)調研的路上,,他看到了鄉(xiāng)親們在荒灘上刨食的模樣以及這塊土地能夠孕育的夢想。
正值脫貧攻堅決戰(zhàn)時期,,如何讓牧民擺脫靠天吃飯的狀況,,既緩解草畜矛盾,又推動牧業(yè)轉型升級,,在綠水青山和經濟發(fā)展之間尋求平衡,?日喀則市確立了100萬畝人工草地、年產100萬噸飼草的“雙百萬”目標,。但是技術上有難題,,種草產量提不上去。
瘦瘦高高,、戴著眼鏡,,樸實得如一粒青稞的劉昭明,接到的任務就是攻關高寒草地技術瓶頸,,提高人工草地產草量——這是關系廣大牧民脫貧奔小康的大事,!
4000米以上的海拔,獨特的高原氣候,,讓不少從內地引進的草種水土不服,,怎么辦?
帶上鏟子,、鐮刀,、尺子,、秤、土壤取樣器……劉昭明一頭扎進了茫茫高原,。從藏北高原到藏南谷地,,從珠穆朗瑪峰腳下到雅魯藏布江邊,在世界屋脊上艱辛跋涉的日日夜夜里,,成千上萬的植物都遇到過這個疲憊而又亢奮的身影,。
烈日暴雨、風雪冰雹交替侵襲,,縱使臉龐黑得發(fā)紫,,深紅色的沖鋒衣被曬成暗褐色,只要發(fā)現一株長勢良好的野生牧草,,他就滿心喜悅,,認真觀察、記錄,、拍照,、采集,為野生牧草種植馴化試驗作準備,。
用腳步丈量大地,,把文章寫在田間。
三年間,,劉昭明在海拔2800米到5200多米的跨度上,,采集野生牧草種子50份;實地調查18個縣區(qū),,完成測產樣方269個,,涵蓋人工草地面積近20萬畝;引進牧草品種70多個,,種植牧草試驗小區(qū)500多個,建立8個牧草科學種植示范區(qū),,種植示范田面積200多畝……他在鄉(xiāng)村,、荒野里的行程,累計超過2萬公里,,相當于開車從哈爾濱往拉薩跑將近5趟,。
在一趟趟艱難的跋涉中、在一次次繁重的試驗中,,艱苦的環(huán)境外加高負荷作業(yè),,劉昭明數次暈倒。這讓日喀則市草原工作站的同事心痛不已,。由于拉不住劉昭明堅定射出的“夢想之箭”,,大家只有干在一起,拼搏向前。
功夫不負有心人,。開展示范種植的地塊普遍增產,,最高增產69%;用播種量減少5公斤沒有減產的結論,,解決了西藏種草播量小無法保證產量的問題,;實現不用覆膜成功種植苜蓿的先例,首開康馬縣種草鎮(zhèn)壓先河,;通過示范效果展示,,使“三水兩肥”“播后鎮(zhèn)壓”等技術理念深入人心;編寫《日喀則市牧草種植技術規(guī)范》《日喀則市牧草科學生產技術手冊》,,把種草技術留在高原……
看到連片的青青牧草隨風搖蕩,,牛羊不愁吃,千家萬戶的牧民就不愁富,,大家跟著劉昭明團隊,,把草籽播進了大地。
三年來,,劉昭明和隊友不辭辛勞,,無數次深入田間開展示范種植、指導生產,,直接帶動358戶1430名牧民增收,。
洛桑就是他們中的一員。這位黑黑的高原漢子一路上寡言少語,,但來到草牧業(yè)生產基地后,,他望著片片青草滿眼柔情,就像看著自家的孩子,,嘿嘿地對著我們笑,,引得大家笑成一片。
這是群眾幸福的笑臉,,像陽光一樣照亮遼闊的雪域高原,。
有次下鄉(xiāng),一個七八歲的盲童拉著劉昭明的手問:“叔叔,,天空的藍色是什么樣子的,?”這句話讓劉昭明心疼,也深深印在他的心底,。2019年,,在自愿捐獻眼角膜活動中,劉昭明在捐獻卡上鄭重地簽下名字,。
“一個人愛的最高境界是愛別人,,一個共產黨員愛的最高境界是愛人民,。”當年,,孔繁森把這種“愛”體現在他工作和生活的每一個細節(jié),。循著孔繁森的足跡,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視西藏為故鄉(xiāng),、視群眾如親人,,以實際行動書寫赤子初心。
2013年7月,,一年援藏快要到期時,,陳人杰忐忑地向妻子談起想要再援一屆。
“我們的孩子我照顧好,,牧區(qū)的孩子更需要你的照顧,。”陳人杰妻子看似平淡而滿懷溫情地說,。
2012年8月,,中信集團援藏干部陳人杰奔赴那曲市申扎縣,開始為期一年的援藏工作,。臨走時,,他的孩子尚在襁褓之中,僅僅5個月大,。
申扎縣海拔4700米,,向來有“生命禁區(qū)”的說法。一年時間,,熬一熬能過去,,但陳人杰認為“與其苦熬,不如苦干”,。為了盡快摸準情況,,找準工作抓手,陳人杰一口氣跑遍全縣7個鄉(xiāng)鎮(zhèn)64個村,。這個過程中,,最觸動他的,是幼兒入園難,。
這里沒有幼兒園嗎,?
有是有,,只是鄉(xiāng)里縣里有,,村里沒有。
申扎縣大啊,,將近2.6萬平方公里,。不要說到縣城,,就是到鄉(xiāng)上,遠些的村都隔著幾十上百公里,,很多牧民根本沒有條件送孩子上幼兒園,。
陳人杰帶上調研報告,跑去北京向中信證券公司總部匯報,。經過員工內部募捐,,獲得70多萬元捐助。用這筆錢,,2013年,,建起巴扎鄉(xiāng)7村梅朵幼兒園。
幼兒園建成那天,,十里八鄉(xiāng)的鄉(xiāng)親都來了,,孩子們睜著驚喜的雙眼跳啊笑啊。
那一天,,群眾的青稞酒里盛滿了感激,;那一天,潔白的哈達掛滿了陳人杰的脖子,,讓他感受到了這份情感的重量,。
于是,陳人杰再次向公司匯報,,根據申扎縣實際,,這次一下批準7所幼兒園,由中信證券員工出資援建,??墒牵仄谙蘅斓搅?,陳人杰放心不下,,向妻子說出想要延期的想法。
就這樣,,陳人杰又開啟了三年援藏工作,。
由于申扎縣只有夏季才具備施工條件,三年時間過去,,7所幼兒園還未建完,。陳人杰又再次申請延期,這一干,,三年又過去了,。
7年時間,讓陳人杰牽掛和自豪的,,是這8所為孩子們擋風遮雨,、提供學習場所的幼兒園,,解決了周邊15個村604戶家庭的入園難題。
這7年,,高原的風雪,、高原的山水、高原的人,,感動著他,,激發(fā)著他,冰山融解,,詩意流淌,,他寫下大量詩歌。
他覺得再也離不開滋養(yǎng)他的西藏,。2019年援藏結束時,,陳人杰舍棄高薪崗位,申請調藏工作,。
這片熱土沒有辜負他,!
月亮啜飲天堂的雪水,
又像一張舊唱片,,
在七十二拐,,
吊來白云的行囊和峽谷謠曲。
高原上的山川河湖,、日月星辰,、冰天雪地、峰巒溝壑,,化為詩歌中的生靈,。2022年8月,陳人杰的詩集《山海間》榮獲第八屆魯迅文學獎詩歌獎,。
但是,,這位剛強又頗有豪氣的漢子,談起接替他援藏的王軍強時,,止不住地淚流,。
2019年,身為中信銀行大連分行電子銀行總經理的王軍強,,響應國家號召,,踏上申扎縣,一心想著遵從80歲老母的囑托,,多為西藏做些事,。
看到放牧生活不方便,王軍強借回大連休假的機會,專門到多家汽車廠向技術工人咨詢請教,,設計定做了適合牧民居住的牽引式牧居車;看到不少偏遠牧區(qū)的牧民用不上電,,他聯(lián)系多家遼寧企業(yè),,募捐400萬元,在多瓊村建成極高海拔風電示范項目,;為推介牧民的特色畜牧產品,,他披掛上陣,搞起“縣長直播帶貨”……然而,,2022年5月8日,,他在下鄉(xiāng)調研途中突遇交通事故,因公犧牲,,長眠在申扎這片他深愛的土地上,。
2024年4月9日,《西藏日報》發(fā)表了北京市第九批援藏干部寧洪海寫的4首詩,,內容是關于援藏三年的回憶,。然后,寧洪海把這些詩作轉發(fā)給他在西藏的第一個朋友——當雄縣政府辦的旦增達杰,。
三年時間,,寧洪海、旦增達杰都經歷了很多,。
有些是欣喜,,比如G6高速拉薩到羊八井段的開通,和后來那拉高速全線開通,;比如第九批援藏第一年,,達杰迎來了自己的第三個孩子,寧洪海稱贊他是處處響應國家號召,。有些是悲傷,,比如第九批援藏第三年,達杰的父親不幸離開了,。
他們參與了當雄全縣脫貧攻堅的收尾工作,,見證了全縣從基礎設施到文化影響的全面提升。
前不久,,寧洪海專門用兩個小時,,把這些年來他和達杰所有的微信對話仔細看了一遍。一次次商量,,一句句問候,,一張張照片,一個個從時光中走出來的瞬間,。
一次在納木湖鄉(xiāng),,從海拔4750米的村里出來,,路面被冰罩住,在蛾眉月下微微發(fā)亮,,剛經歷了一次驚險的滑行,,車停在路邊停車區(qū),人也喘口氣,。
寧洪海打開車門,,小心翼翼地踩進雪里,此時呈現在面前的,,是像孔雀一樣璀璨無比的銀河,。
“達杰,咱們這輩子,,還都挺值的,,對吧?”
西藏有句諺語:“相親相愛,,猶如茶與鹽巴,。”是的,,許多援藏干部在經歷了雪域高原的奮斗之后,,都會生出這樣一種感受:不僅是西藏需要我,我的生命里也需要西藏,。
四 磨礪·時常自問的三個問題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氣,最寶貴的是精神,。
也許,,歲月能改變山河,時間可以沖淡記憶,。生命雖有限,,但精神永恒。
2024年,,對口支援西藏工作30周年,,也是孔繁森殉職30周年。
4月3日,,清明前夕,,援藏干部代表、孔繁森生前好友同事,、山東聊城工作人員代表等,,來到位于阿里地區(qū)的孔繁森紀念園,進行清明祭掃。
山東省援藏干部中心管理組黨委向孔繁森烈士墓敬獻花籃,,第十批援藏的同志逐一到墓前獻上鮮花,。在重溫入黨誓詞時,不少同志流下淚來,。
30年過去了,,廣大干部群眾依然惦念著他,說起這個名字時,,眼睛里充滿敬意。在這里,,大家都感慨于這個名字在西藏人民心中不朽的分量,,感慨于當地群眾對援藏干部的深厚情誼。
“與海拔比高度,、與雪山比純潔,、與風沙比堅韌、與草原比廣闊”,,正是廣大援藏干部傳承“兩路”精神,、老西藏精神、孔繁森精神的真實寫照,。
第六批援藏干部,、復旦大學研究生院院長鐘揚,有很多稱號:種子獵人,、植物學家,、援藏教授、科普工作者,、復旦博導,。
不到荒涼的地方,就找不到神奇的種子,。在援藏的16年間,,鐘揚為國家和上海的種子庫收集了上千種植物的4000萬顆種子,儲存下綿延后世的豐富“基因”寶藏,;為西藏大學申請到第一個生態(tài)學博士點,,培養(yǎng)出西藏大學第一位植物學博士;攀上珠峰北坡,,采集到世界上分布海拔最高的植物——雪蓮,,這也是中國植物學家采樣的最高點。
每一次援藏結束,,鐘揚都有無可辯駁的理由繼續(xù)——第一次是要盤點青藏高原的植物家底,,第二次是要把西藏當地的人才培養(yǎng)起來,第三次是要把學科帶到一個新的高度。直到2017年9月25日,,鐘揚在出差途中遭遇車禍,,將生命定格在53歲。
追憶鐘揚,,他的學生,、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生徐翌欽回憶說,2015年,,鐘揚因長期工作勞累突發(fā)腦出血,,搶救醒來后,他在ICU病床上口述一封給黨組織的信:“這10多年來,,既有跋山涉水,、冒著生命危險的艱辛,也有人才育成,、一舉實現零的突破的歡欣,;既有組織上給予的責任和榮譽為伴,也有竇性心律過緩和高血壓等疾病相隨,。就我個人而言,,我將矢志不渝地把余生獻給西藏建設事業(yè)……”
在復旦大學舉行的鐘揚事跡報告會上,復旦大學的同事用一個關鍵詞“追夢”凝練鐘揚的一生,?!安皇墙艹稣卟派茐簦巧茐粽卟沤艹?。他敢于有夢,、勤于追夢、善于圓夢,,他的頭腦里,,考慮更多的是社會和國家,關注的不僅是當下,,還有長遠的未來,。他達到的是一個令人仰望的生命高度?!?/p>
鐘揚,,就像一顆流星,激烈地燃燒自己,,短暫卻璀璨,。生命的綻放和枯萎只有短短53年,但他一直在努力播種,,他的精神,,他留下的每一粒種子,,都會在雪域高原生根發(fā)芽。
日喀則市南木林縣艾瑪鄉(xiāng)是西藏知名的土豆產區(qū),,湘河水利樞紐引來的水,,讓河流兩岸曾經散亂的荒地變成規(guī)整的農田,白色的土豆花隨風搖曳,,似在點頭致敬,。
離開西藏前,親眼見到自己為之奮戰(zhàn)數年的水利工程為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和改變,,程兵峰滿心歡喜,,“那一刻,特別有成就感”,。
援藏歸來,,程兵峰與人聊天時,被問及最多的問題是,,為什么要待9年,?
他的回答樸素而真摯:“當有足夠的時間和平臺能做成一件事的時候,,肯定希望把事情做好,、做到底?!?/p>
作為水利部援藏干部,,2013年,程兵峰來到西藏自治區(qū)水利廳參加援藏工作時,,正值西藏水利事業(yè)快馬加鞭,、高速推進的時期。
規(guī)劃逐步落實,、工程推進實施,、民生實事落地見效,在一個個填空白,、打基礎,、利長遠、惠民生的項目由藍圖變?yōu)楝F實的進程中,,程兵峰的援藏時間延長了三年又三年,,“就像自己的孩子剛剛出生,總要陪他走一段路程”,。
這是他人生中最充實的9年,。
走遍西藏74個縣區(qū)中的69個縣區(qū),主要負責并組織編制西藏45條重點河流流域綜合規(guī)劃,,全部獲批,,在各省,、市、自治區(qū)中編制和批復河流流域綜合規(guī)劃數量最多,;
作為項目負責人之一,,他參與完成了《西藏自治區(qū)用水定額》編制并由西藏自治區(qū)人民政府頒布實施,填補了全國省級用水定額的空白,;
負責并順利推進湘河等7項重大水利工程前期工作和9座中型水庫前期工作,、計劃管理、重點工程建設管理,、綜合管理等多方面工作……
9年青春獻高原,,他舍棄了小家的團圓。突發(fā)重病的父親,、獨自住院手術的妻子,、被幼兒園老師誤以為單親家庭的孩子……無數個缺席的瞬間讓他心中愧疚,也對家人的理解支持充滿感激,。
程兵峰說:“這些事幾乎會發(fā)生在每一位援藏干部和在藏工作的水利人身上,。西藏太需要水利的支撐,踏上高原,,我就得全力以赴,。”
在奔跑逐夢的過程中,,他與死神擦肩而過,。2020年5月,在從日喀則調研返回拉薩途中,,程兵峰被一塊20厘米見方,、棱角分明的滾石擊暈在車上,造成顴骨粉碎性骨折,,受力點距離太陽穴不足1厘米,。
然而,這不僅沒有讓他退縮,,反而更加一往無前,。
“任何事能現在做,就別等到明天,?!?/p>
為了做好規(guī)劃項目篩查,他曾經在一個月內跑遍阿里地區(qū)7個縣的各個鄉(xiāng)鎮(zhèn),,認真調研農牧民有需求的每一個水利項目,;為了做好審批權限下放后前期工作監(jiān)管督查,他在半個月里跑遍日喀則市18個縣區(qū),,檢查50多個工程項目的前期工作,;他還曾深入昌都市“三巖”片區(qū)訪貧問苦,,為當地農牧民脫貧攻堅出謀劃策……
程兵峰說:“西藏磨礪了我,也成就了我,,這一生值了,。經歷雪域高原的風吹雨打,我的人生字典里再也沒有‘艱苦’二字,?!?/p>
這樣的故事,西藏遍地都是,。
許珠武,,中央政策研究室援藏干部,2013年進藏工作,,一干就是11年,,直到2024年6月回京。從風華正茂到年過半百,,從第七批到第十批,,選擇留下來的原因是什么?他說,,是工作需要,、組織需要,是對西藏這片高天厚土的熱愛,,“做不了高原擎天柱,,就做雪域筑地泥”,,留下再多做一些事情,,多做一些貢獻。問及這11年來有沒有令人感動的事,,他說,,他干著普通的文案工作,沒有什么驚天動地的事,,聊得最多的是西藏的變化——農牧民生活顯著改善,、城鄉(xiāng)面貌煥然一新、各族群眾手足相親……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許珠武的妻子顧淑華在2019年孩子上大學后也義無反顧地選擇了援藏,,從團中央到團區(qū)委,從援藏家屬到援藏隊友,,這一干5年又過去了,。
“珠武很少跟我們提起他的工作,來西藏看他,,每次都看到家里一箱又一箱的泡面,,干文字工作嘔心瀝血,,整夜整夜地熬?!鳖櫴缛A說,,“他來西藏的時候頭發(fā)濃密,現在掉得像棵枯樹,,還長了不少癤子,,神經性皮炎也折磨著他。你看現在都5月底了,,我們只穿一件薄外套,,他是秋衣秋褲都不敢脫下來,還加件棉毛衫,?!?/p>
沒有什么豪言壯語,卻莫名地觸動人心,。
進藏為什么,?在藏干什么?離藏留什么,?這是他們時常自問的三個問題,。
“多為西藏做些事”,廣大援藏干部把忠于信仰,、人民情懷,、精神追求濃縮成一句質樸的話語。
五 精神·穿越時空而歷久彌新
這片高原,,很古老也很年輕,,很深沉也很熱烈。這樣的性格,,像極了在這里生活工作的人們,。耳濡目染,援藏干部自然成為群像中的一員,。
這片高原的確年輕,,她的新生是一夜跨越千年。
從1951年到1994年,,從1994年到2024年,,這里的故事激越澎湃,掀起翻天覆地的巨浪,,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頂天立地,。
從建成第一條公路、第一座機場,,到川藏,、青藏,、新藏、滇藏4條“國之大道”通往拉薩,,青藏鐵路巨龍盤繞,,川藏鐵路快速生長,再到復興號馳騁高原,,“空中金橋”通往四方……
從建成第一座現代電站,,到藏木、葉巴灘,、拉哇等超級水電站屹立峽谷,,高峽平湖之上,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通過青藏,、川藏,、藏中和阿里電力聯(lián)網到達祖國各地……
從建成第一座橋梁,到納金大橋,、柳梧大橋,、柳東大橋讓拉薩河兩岸往來穿梭,迫龍溝特大橋把川藏路上的天塹變通途,,多布特大橋,、昂嘎大橋、五曲雅江大橋讓條條高速四通八達……
從建成第一所現代小學,,到形成幼兒園至大學的現代化教育體系,,15年免費教育全面實現,遍及祖國各地的西藏班校人才輩出,,教育組團式援藏也讓孩子們在“家門口”享受到優(yōu)質教育……
從建成第一個小康示范村,,到眾志成城決戰(zhàn)脫貧攻堅,74個貧困縣全部摘帽,,62.8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6.6萬人從山高地遠的苦寒之地,,搬遷到了河谷城鎮(zhèn)安居樂業(yè),,西藏與全國一道,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從第一批對口援藏干部的600多名,,到第十批的2000多名,,1994年以來,各援藏省市,、部委和央企,,結合西藏發(fā)展的實際需要,堅持逐級篩選,,好中選優(yōu),、優(yōu)中選強,,把本省市、本部門,、本企業(yè)的優(yōu)秀干部選派到高原,。
援藏,是中國特色的壯舉,。世界上,,只有中國能辦好這樣的大事!
援藏干部和西藏廣大干部群眾一起,,以戰(zhàn)天斗地的豪情壯志,,留下了感天動地的光輝事跡,創(chuàng)造了改天換地的人間奇跡,!
云霧如哈達一般,,環(huán)繞著一座又一座山巒。
門巴族姑娘尼瑪卓瑪站在莓茶試種基地,,盯著旁邊師傅的一舉一動,。王天柱彎下腰,小心翼翼地將最后一株莓茶種苗栽種入土,??粗缭?000多公里從家鄉(xiāng)調運而來的莓茶種苗,給冰雪消融后的荒蕪山坡披上綠裝,,他的心中升騰起無限希望,。
2022年7月,安徽省援藏干部,、高級農藝師王天柱來到山南錯那市,。下鄉(xiāng)途中,他路過貢日門巴民族鄉(xiāng),、吉巴鄉(xiāng)等低海拔鄉(xiāng)鎮(zhèn),,溫暖濕潤的氣候像極了自己的家鄉(xiāng),那一刻,,他感到欣喜萬分,。
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在王天柱和援藏團隊的指導下,,錯那市強化招商引資,,成功引進安徽銅陵市恒古拉農業(yè)科技公司并組織實施莓茶試種。
“天柱,,你們快來看看,,這里的莓茶苗子長得特別好。”吉巴鄉(xiāng)黨委副書記厲兆鵬看著試種的茶苗茁壯成長,,高興地撥通了王天柱的電話,。
接到電話后,王天柱趕到茶田查看,。經過仔細測算,,茶苗成活率達95%以上,茶園情況整體樂觀,,他高興地咧開了嘴,。
“我們都調查摸底過了,鄉(xiāng)里有不少土地可供莓茶種植,,要好好試種,、認真謀劃準備,爭取把莓茶項目落地,、擴大,。”厲兆鵬拍著胸脯保證,。
2023年3月,,從銅陵恒古拉莓茶種植基地調運過來的2萬余株莓茶種苗,陸續(xù)被種植在錯那市的土地上,。項目試種面積約有20畝,,其中貢日門巴民族鄉(xiāng)種植了15畝,大多由荒地改造而來,。
當年就帶動200多人就業(yè),,增加農民收入300多萬元。
畢業(yè)于西藏農牧學院林學專業(yè)的尼瑪卓瑪,,是土生土長的勒布溝人,,在錯那市貢日門巴民族鄉(xiāng)斯木村擔任村干部。
安徽省援藏工作隊為了增加當地群眾的收入,、帶動鄉(xiāng)村振興,,在斯木村引種了10余畝莓茶。尼瑪卓瑪對這種作物很感興趣,,從土地流轉,、整地、施肥到種植,、采摘,,她全程參與,學習新技術,。
莓茶,學名顯齒蛇葡萄,原產于湖南張家界,,是近年來流行的健康飲品,,種植效益遠高于目前勒布溝的傳統(tǒng)綠茶。
通過試飲,,尼瑪卓瑪感覺莓茶口感不錯,。她說:“剛入口的時候有些苦,但是回味甜甜的,,特別好喝,。”
王天柱告訴尼瑪卓瑪,,由于勒布溝自然條件優(yōu)越,,所產莓茶質量上乘,每畝產值達6萬元以上,。在這里,,莓茶一年可采摘四五次,預計年畝產干茶100斤,。
了解到這些信息以后,,尼瑪卓瑪全心投入莓茶的試種、試采和制作工藝的學習實踐中,。
她說:“援藏工作隊給我們帶來這么好的產業(yè),,我們一定努力讓莓茶在勒布溝生根,讓家鄉(xiāng)群眾能靠種植莓茶致富,,讓更多人喝到勒布溝香氣撲鼻的莓茶,。”
時代賦予新使命,,群眾期盼新作為,。各援藏工作隊守正創(chuàng)新、擔當使命,,錨定習近平總書記為西藏明確的穩(wěn)定,、發(fā)展、生態(tài),、強邊“四件大事”,,從初期的資金援藏、項目援藏向今天的產業(yè)援藏,、民生援藏,、智力援藏、文化援藏縱深推進,,廣大援藏干部用改革的辦法和創(chuàng)新的思維,,著眼利長遠,結合各地資源稟賦和群眾需求,做大做強特色產業(yè),,幫助西藏增強自我發(fā)展能力,。
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日喀則市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李凌說:“我們按照‘產業(yè)帶來就業(yè),、就業(yè)帶動增收,、增收促進振興’的發(fā)展思路,立足當地資源稟賦和產業(yè)基礎,,積極對接上海市場與技術,,堅持基礎設施與重點產業(yè)統(tǒng)籌推進,高質量助力鄉(xiāng)村振興,?!?/p>
為此,援藏以來,,在李凌的積極協(xié)調下,,上海援藏依托進博會、藏博會,、五五購物節(jié),、珠峰文化旅游節(jié)等活動開展主題招商,籌劃組建上海商會推動組團式招商,,積極對接頭部企業(yè),、“明星”企業(yè)。中核集團,、京能集團,、卓陽科技、日出東方的新能源項目已經開工,,洛子科技,、奢派科技等一批供氧供暖企業(yè)也已經在日喀則經開區(qū)落戶。
“現在我們對每一個項目,,都要求做到建設與管理并重,,對項目的長久利益考慮更多一些?!苯K省第十批援藏干部,、拉薩市經信局副局長劉華說,“同時,,結合江蘇和拉薩各自優(yōu)勢,,改變原有的單一支援模式,推動‘藏品入蘇,、蘇品進藏’,,力求實現雙贏,。”
為把拉薩的特色產業(yè)做優(yōu)做強,,劉華接過上一任援友的接力棒后,,便挨個企業(yè)搞調研,,因地制宜引進江蘇經驗,,牽頭制訂產業(yè)發(fā)展計劃和方案,重點支持民族特色產業(yè),、藏醫(yī)藥業(yè),、飲品制造業(yè)等五大產業(yè)發(fā)展,精選“拉薩好水”等20余種產品列入項目庫,,舉辦“拉薩好物”特色產品評選活動,,推動高原特色產品入駐江蘇電子商務平臺、線下超市等,。如今,,南京的超市貨架上不少商品來自拉薩。
不忘來時路,,薪火永傳承,。
這是在“世界屋脊”書寫的人類發(fā)展華章。
“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在工作中不斷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增強能力、錘煉作風,?!?020年8月,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座談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為老西藏精神注入新的時代內涵。
“兩路”精神,、老西藏精神,、援藏精神,一脈相傳,、歷久彌新,。
6月,又到了過林卡的季節(jié),。旦增,、扎西,,老張、小李……大家伙在夏日的青山綠水間,,傾訴對往昔的留戀,、離開故土的惆悵,也分享著在這里發(fā)現第二故鄉(xiāng)的柔情,。
不管本地人還是進藏的,、調藏的,以及游藏的,,來到這里就可能發(fā)生故事,。故事要靠自己書寫,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自己,。
歷史只有起點,,沒有終點。30年,,在歷史的長河中彈指一揮,。四面八方、身份各異,,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來到高原,。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歌同唱,、舞同跳、節(jié)同過,,他們將繼續(xù)為這里的點點滴滴或喜或悲,。
藏族諺語說:“山能叫水低頭,人能叫山低頭,?!?/p>
30年,最鮮明的精神標識,,融匯于山一程,、水一程的援藏實踐,激發(fā)著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砥礪前行的自信和底氣,。
對口支援西藏工作,,是偉大新時代的一首波瀾壯闊、扣人心弦的長歌,;援藏干部人才和西藏各族干部群眾一起,,矗立起了一座高于高原的精神坐標!
(馬國英 李成業(yè) 王開波 周輝 黃志武 李菲參與創(chuàng)作)
關于我們 丨聯(lián)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 丨 隱私保護丨 服務協(xié)議丨 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協(xié)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