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報高考志愿常被稱為“第二次高考”,。高考結束后,,考生及家長并不輕松,其中感到最為困惑的是如何科學,、合理地填報好高考志愿。從求是高復每年招收的高復學生來看,,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就是因為缺乏經驗,,沒有一個選報學校及專業(yè)的完整思路,造成志愿填報不合理,,高分低取,,甚至落榜,或錄取的學校和專業(yè)與自己的意愿相差太遠,。
高考分數將于下周揭曉,,為幫助考生科學填報志愿,決勝“二次高考”,,湖州求是教育集團聯(lián)合浙江在線?教育頻道特邀浙江省教育考試院專家和浙江省高校資深招辦負責人,,在6月20日下午為求是高復、求是高中的學生舉辦了一場“2010科學填報高考志愿公益專場報告會”,。五位經驗豐富的招辦專家親臨現(xiàn)場,,給予考生最權威最專業(yè)的分析和指導。
求是高復對在校學生有三方面要求,,其實也是求是高復的“三突出”特點:提高考分,、心理健康、志愿科學,。求是高復負責人對記者說,,一直以來高復學校都比較注重抓成績,而忽視對學生志愿填報方面的指導,。其實,,作為一家有責任感的高復學校來說,幫助學生科學填報志愿,,決勝“二次高考”與幫助他們提高高考成績同等重要,。
另悉,,高考分數揭曉后,求是高復還將邀請長年從事招生工作的資深專家為求是高復2010屆學生“一對一設計志愿表”,。
專家提出:平行志愿填報有風險,,“四大誤區(qū)”需理性應對
平行志愿,可以提高投檔率,,但不等于提高了錄取率,;可以減緩填報志愿風險,但不可能杜絕風險,;雖降低了考生填報志愿的風險,,但風險依然存在。有些風險并非“平行志愿”引起的,,需加以注意,。而風險來自以下兩方面:一是無法調檔的風險。源于考生所填報志愿定位不準或者“點子”不準,;二是調檔后退檔的風險,。源于投檔數略大于計劃數,或因成績,、綜合考核等要素擇優(yōu)錄取,,或院校專業(yè)生源結構不平衡,考生不服從調配,。
為減少風險,,避免志愿填報失誤,考生要調整心態(tài),,冷靜選擇,,從自己的實際出發(fā),“一看二慢三通過”,,選擇適合自身的院校和專業(yè),。以下志愿填報的幾大誤區(qū)和相應策略,供大家參考:
誤區(qū)之一:追逐“熱門”和地域,。片面追逐“熱門”院校,、專業(yè),以及濃郁的地域情結,,都是不理性的,。
策略:實力與興趣有機結合。成績是關鍵,,優(yōu)勢明顯者,,填報志愿比較容易一些,但對于多數成績一般或處于劣勢的考生來說,,擠“熱門”而造成落榜,,這是不足取的,。更何況,“熱門”與“冷門”是相對的,。招生時“冷門”,、就業(yè)時“熱門”,現(xiàn)在“冷門”,、幾年后“熱門”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
誤區(qū)之二:填報的志愿沒有梯度,。例如2009年第一批文科錄取中出現(xiàn)的個案:復旦和人大投檔線并列673分,,如某考生A志愿填報了復旦,B志愿填人大,,恰恰是沒有一點梯度,,其志愿資源就浪費了一所高校;專業(yè)志愿尤甚,。
策略:要合理布局,、優(yōu)化方案。絕對高分段考生填報A志愿特別要慎重,;中分段考生要“穩(wěn)”字當頭,,也可以退為進沖一沖,但5個平行志愿中至少要有三個層次的“梯度”;雖然上了線但成績處于下游的低分段考生,,可爭取留在相對比較穩(wěn)妥的高校,,至少要有3個相對保守一點的志愿。不少高校在具體專業(yè)錄取中,,往往不實行平行志愿,,不同專業(yè)間會有分數級差要求,要特別注意“梯度”,。
誤區(qū)之三:誤讀信息,,人云也云。不少考生家長熱衷于小道消息,,或者錯誤理解填報規(guī)則,、名次號等信息,導致填報志愿失敗,。
◆特別提醒:新高考填報志愿依據往往要參照高考總分名次號,。由于新高考選拔模式,前面一批錄取完畢后按相應批次不同分值重核排序,,考生名次號只是單個批次內的名次號,,與2008年及以前的名次號(各批的累計名次號)完全不同??忌图议L在對照歷年的高考名次號資料以及院校錄取分數時,,要特別注意新課改高考前后的區(qū)別,,否則就會不具有可比性。
策略:全面掌握信息,,知己知彼,。建議從正規(guī)渠道了解公布的各項政策和各類信息,了解到位,。
誤區(qū)之四:缺乏理性,,家長包干。為數不少的考生,,僅以直覺來填報,,把中學期間的某個愛好夸大為未來的職業(yè)興趣;另外,,很多家長以“孩子年少,、高考事大”為由,竭力干預甚至取而代之,。
策略:理性選擇,,實事求是。在填報志愿時,,要綜合考慮高考名次號,、具體專業(yè)對身體素質的要求、經濟狀況等,,特別是填報收費較高的院校和專業(yè)志愿時,,應充分考慮家庭的經濟承受能力;家長要尊重考生本人意愿,,避免“包干”,;另外,各批次志愿表均有不同選項,,雖不表示每項都必須填滿,,但需注意的是,如果志愿有一項空白,,就意味著放棄了一次機會,。
關于我們 丨聯(lián)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 丨 隱私保護丨 服務協(xié)議丨 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協(xié)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