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藏北高原上正在擠奶的少女,。本報記者 王曉莉 攝
在廣袤的青藏高原上,,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造就了藏北獨特的傳統(tǒng)飲食文化,,使得生活在藏北的牧民歷來就有喜食牛奶和乳制品的習俗,。
若要說在牧民的食物中,除了特色的牦牛肉和青稞,,剩下的絕大部分都是奶制品了,。
在那曲1566萬畝的廣袤土地上,數(shù)萬只牛羊擠出的鮮奶,,在牧民的手中可以千變萬化出許多不同的乳制食品和奶制飲品,。經(jīng)過長期的生產(chǎn)實踐,人們摸索出用以生產(chǎn)各種不同乳制品的多種方法,。奶渣,、“拉拉”等是生產(chǎn)現(xiàn)代乳制品最好的工藝源泉。許多乳制品還具有保健,、食療作用,,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
然而在藏北,,食品按照藏北牧民的傳統(tǒng)飲食習俗,,可以分為“噶塞”(素食)和“瑪塞”(葷食)兩類?!案寥敝?,有廣為人知的酥油茶、甜茶,,還有奶渣,、奶酪、酸奶,,但還有一些食品,,是許多人不知曉的,,比如說“拉拉”“褪”等,到了夏天,,勤勞的牧民還會用新鮮的牛奶做成酸奶后冰凍,,便成了牦牛酸奶冰淇淋,人們對其喜愛至極,。
若要說奶制品,,就要從牧民的游牧文化開始說起。
青藏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它廣闊的土地是藏族群眾一直以來賴以生存的家,。
每天清晨,,婦女們起床第一件事便是到牛羊群堆里擠奶。有的婦女擠牛奶時會將奶牛的前后腿套起來,,免得奶牛到處跑動不安全,,擠完牛奶后再把繩子解開。通常在擠牛奶前,,牧民都會讓奶牛先吃飽,,再動手擠奶。
拿著一桶剛擠好的新鮮牛奶,,牧民的美食之旅便就此展開,。
首先是過濾。牧民用密度極高的紗布,,將牛奶從一個桶過濾到另一個桶,,其中砂礫、牛毛等雜物便與牛奶脫離開,,往往他們會過濾上兩三遍,。
然后將過濾后的牛奶架在牦牛糞爐子上,用長勺子均勻攪拌,,時間的掌控取決于牧民的經(jīng)驗,,將牛奶煮熟后,擱置一邊晾涼,,加入上一次留下的酸奶塊(酪漿),,作用類似于發(fā)面的酵母,再將添加了天然酵母的牛奶擱置在不同的小盆中,,蓋上厚厚的棉被,。過上兩三天,就變成了人們常吃的酸奶,,酸奶越酸味越佳,。
藏民族的飲食中,每天都離不開生熟兩種牦牛肉,酸奶不僅有滋補氣血作用,,還有美容功效,,它含有乳酸菌,對常食肉的藏族群眾來說,,其對肺結核,、消化不良、心血管等病癥,,均有明顯的療效,。若是出遠門,喝上幾碗酸奶,,真是沁人心脾,,既能充饑,更能解渴防暑,。特別是到了每年夏天的“雪頓節(jié)”,,就是吃酸奶的日子。酸奶成為藏族群眾“過林卡”時不可或缺的食物之一,。
酸奶是大家常見的一種奶制品,。在藏北,按照“噶塞”的說法,,其制作方法就是牧民婦女把牛奶煮開待稍涼后,,取其上面的奶皮,再在里面加少許酪漿,,作為發(fā)酵的曲子,,蓋上厚棉被保溫發(fā)酵后成奶酪。次日再把奶酪倒入木制的酥油桶中,,上下抽打幾百次后,,油和酪漿就得以自然分開,從中就可以提煉出酥油了,。把酥油從桶里撈出后放在冷水里冷卻后,,將酥油做成圓坨坨或圓錐形,用羊肚子包成“瑪珠”,。就是我們可以在市面上看到的一大塊一大塊的酥油產(chǎn)品了,。
取完酥油后,把剩下的酪漿倒入鍋中煮,,隨著溫度的增加,,奶渣和汁液又自然分開,奶渣飄在上面,。然后把奶渣和汁液一同倒進過濾容器中進行過濾,。
從過濾容器中流出汁液,,一般用來喂食牲畜,過濾后的奶渣放在牛羊毛編制的毯子上曬干,,便成了人們熟悉的奶酪,。
在高寒缺氧的藏北草原,奶制品具有極高的營養(yǎng)價值,,是牧民不可或缺的食物,。不同的制作流程和工藝,都會將乳白色的牛奶做成人們自己喜愛的奶制品食物,。
關于我們 丨聯(lián)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 丨 隱私保護丨 服務協(xié)議丨 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協(xié)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