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察隅木碗匠人江村羅布在作業(yè),。曉勇 攝
自治區(qū)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察隅木碗制作技藝傳承人羅松群培展示木碗制作的細節(jié),。曉勇 攝
格松赤烈老人向我們展示他家店內(nèi)品質(zhì)最好的木碗。曉勇 攝
察隅木碗制作過程中的細磨工序(定型階段)展示,。曉勇 攝
在日積月累中被匠人的雙手無數(shù)次撫過的簡單工具,,散放在觸手可及的位置,充滿了使用者的靈氣,。曉勇 攝
位于藏東南的察隅,,與緬甸、印度接壤,,仿佛是鑲嵌于喜馬拉雅山與橫斷山脈交界處的一顆明珠,,素有“西藏小江南”的美譽,是西藏重要的邊境縣之一,。
察隅縣城在察隅河兩岸依山而建,,高山與峽谷之中,林木茂密,,遠處依稀可見的雪山,,點綴著蔚藍色的天空。
初春的傍晚,,夕陽緩緩落下,,格松赤烈結(jié)束了一天的工作,把店門鎖好,,持著念珠站在門口,,眺望著對面的青山。
他是察隅木碗制作技藝最著名傳承人羅松群培的父親——一位飽經(jīng)滄桑,,卻不失溫暖和睿智的老人,。
與格松赤烈老人對話的那一刻起,,我們就開始親密接觸察隅木碗,開始全身心感受和了解木碗這一承載藏民族質(zhì)樸生活密碼的獨特載體,。
為了生活,,那些徒步走村入戶賣木碗的日子
跟隨格松赤烈老人進入店內(nèi),即刻被擺在櫥窗內(nèi)琳瑯滿目的木碗所吸引,。除了木碗,,那些或掛或貼在墻上的非遺傳承人羅松群培的獲獎證書和照片,像在訴說店主人曾經(jīng)或正經(jīng)歷的輝煌時光,。
格松赤烈是那種慈眉善目的藏族老人,,臉上時刻洋溢著溫暖人心的微笑,令人愉悅,。在這個散發(fā)著木碗手藝人溫度和年輪的地方,,記者聆聽老人敘述他與察隅木碗的悠悠歲月。
格松赤烈老人的家在察隅縣上察隅鎮(zhèn)阿扎村,,那里正是察隅木碗制作技藝的發(fā)祥地。直到現(xiàn)在,,察隅木碗制作仍是阿扎村民日常生活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世代阿扎村人的普遍營生。
21歲那年,,格松赤烈隨舅舅學(xué)習(xí)制作察隅木碗的技藝,,未滿一年,他就出徒了,。格松赤烈說,,制作木碗得具備些天然稟賦。他說:“舅舅說過我是有天賦的木碗制作者,。我學(xué)得很快,,而且制作木碗的手藝也一直是村里最好的?!?/p>
木碗是西藏百姓最平常的日用品,,承載著藏民族最質(zhì)樸的生活密碼。而阿扎村自古便流傳著木碗的制作技藝,。
察隅縣上察隅鎮(zhèn),,森林覆蓋率高達70%以上,其中還有紅豆杉,、云杉,、檀香、云南松等多種名貴樹種,。豐富的森林資源使得上察隅鎮(zhèn)的木制手工工藝品久負盛名,,尤以手工加工制成的精品木碗更為著名,。
上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為了生活,,年輕的察隅木碗匠人格松赤烈跟隨舅舅,,在完成一件件木碗的制作后,將上百個成色不一的木碗裝入竹框,,帶上糌粑,,和村里的伙伴從家鄉(xiāng)出發(fā),開始徒步跋山涉水,、走村串戶賣碗,。
“那會兒,我們村的人翻越阿扎雪山,,到然烏湖周邊的散居村落中賣碗,。雖然那會兒人們不富裕,但木碗總能賣出去,。原先更早的時候是以物換物,,后來,一個木碗10元,、15元,、20元賣出……價位的不同,是和現(xiàn)在一樣,緣于每個木碗的質(zhì)地和成色,?!备袼沙嗔医忉屨f。
每一件手工制品,,都是源自人與自然相承的藝術(shù)品
為了讓我們更直觀地了解察隅木碗加工制作的過程,,格松赤烈老人將記者帶到察隅縣城一條集木碗加工制作與銷售為一體的街道。
走到一家臨街開著門的木碗銷售店內(nèi),,不見人影,。老人向后院喊了一聲,立刻,,一張年輕的臉從里間探出,,笑盈盈地向一行人打招呼,又繼續(xù)忙乎著說:“電線壞了,,快修好了,。”
他叫江村羅布,,26歲,,一個充滿活力的“90后”察隅木碗匠人。走進他的銷售店后院,中間一部分被隔成了生活場地,,再往后一間滿是木屑的地方,,正是他的加工場地。
數(shù)個大小不一的工具就擺在制作者座位邊上,,方便隨手拿來用,。“這些只是制作察隅木碗細磨階段的工具,,統(tǒng)稱為‘苦如’,,你看這里就有十一個。除了工具,,每一個工匠的身體和手本身就是工具之一,。”格松赤烈老人說道,。
電路一修好,,曾獲過西藏自治區(qū)青年創(chuàng)業(yè)大賽獎的江村羅布,坐回他的位置,,開始操作簡易機器細磨一個還未成型的木碗,。年輕的身體跟隨“吱吱”的回聲和游刃有余的手法而變化,神情卻活在當下的手藝里,。
在這樣一間簡易到一眼就能望見所有物品的小屋內(nèi),,透過江村羅布,記者感受著察隅木碗匠人的生活,,他們依靠身體記憶下來的那些技能也許就是他們最為珍視的生存工具。
過去,,木碗是西藏百姓生活里必須的日常用品,,它并不屬于高價或特殊的工藝美術(shù)品,而是藏民族吃飯喝茶用的日用器具,。制作一個木碗所需的材料源于大自然,,來自大山深處的森林,大自然就是他們最好的材料庫,。
阿扎村人是大山深處的子民,,世代仰賴自然的饋贈,察隅木碗制作是阿扎人祖輩智慧的結(jié)晶,。察隅木碗從取材,、制作到成品,其間經(jīng)歷的正是阿扎村人日常生活的本來面目,。
用格松赤烈老人的話說:“做察隅木碗是很費事的,。特別是找木材原料的過程極為艱難。若無緣,便難找,?!?/p>
阿扎村坐落于山峰林立、森林茂密的美麗地方,。但一般上好的察隅木碗原材料——察隅樹瘤,,就近的山底是沒有的。尋材者往往要到最高的山上去找,。
察隅木碗選用樺木,、五角楓、三角楓等優(yōu)質(zhì)樹木的樹瘤,。格松赤烈年輕時曾多次進山尋找原材料——察隅樹瘤,。他說:“一大早出發(fā),當晚在山底搭帳篷住宿,。次日半夜起來吃過糌粑和早茶,,摸黑跋山涉水,走到最高處,,有時可以找到2,、3個,有時幾天無功而返,?!?/p>
找到可以制作上好察隅木碗、紋路特別好的樹瘤,,更是難上加難,。有時3、4個人花一兩個月在山中尋摸,,找到上百個可做木碗的樹瘤一起背回來,,由木碗制作者切削刮制成許多三角形的木塊,再經(jīng)過清水里煮3,、4個小時,,經(jīng)陰干、制坯,、細磨即定型,、自然上色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
從原料到其后所有工序完成,,是手工匠人與原材料習(xí)性間的磨合,,也考驗著一個制作者的真實水平。有時,,上好的原料會毀于手藝人的一道工序,?!捌溟g經(jīng)歷的艱辛以及遺憾,只有察隅木碗藝人知道,?!?/p>
保持從前的姿態(tài),手藝的世界從來就是沒有邊際的
自古以來,,西藏百姓對察隅木碗有一種情懷,,更有一種認同,那就是木材原料最好,。若沒上漆,,越是年代久遠,越會顯現(xiàn)它獨特的光澤,。
工業(yè)化發(fā)展的今天,,在西藏,很多手工技藝仍然保持著從前的姿態(tài),,而這其中,,擁有上千年制作歷史的察隅木碗就是一項。
從縣城前往上察隅鎮(zhèn)采訪途中,,得知格松赤烈老人的小兒子,,也就是我區(qū)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羅松群培正在離鎮(zhèn)上不遠的一個村忙著他的茶葉種植項目。
于是,,在上察隅鎮(zhèn)的密林之間,,記者見到了高瘦、擁有一頭微卷發(fā)型的羅松群培,。
和西藏許多手工技藝不同,,木碗制作并非自孩提時傳授或?qū)W習(xí),因為這門技藝還需一定的力氣來輔助完成,。因此,,羅松群培最初學(xué)習(xí)時已是19歲。
用格松赤烈老人的話說:“羅松群培的根器不錯,,一年后就學(xué)會了?!?/p>
和所有手工技藝的傳承人一樣,,出徒后的羅松群培不斷地磨煉技藝,為了自己的生活,,也為了木碗的使用者,。
和父輩們一輩子兢兢業(yè)業(yè)打磨一個又一個木碗不同,羅松群培還有一個夢想,,那就是要在察隅縣城建立一個察隅木碗博物館,。
為此,,他努力拓展自己的事業(yè)。2006年,,他成立了“阿扎冰川林下產(chǎn)品有限公司”,,從事木碗制作和木制品的加工。他將這項藏民族傳統(tǒng)的手工技藝傳授給更多的人,,帶領(lǐng)他們脫貧致富,。如今,阿扎村有38戶參與到他的木碗合作社,,年產(chǎn)值達100多萬元,。
在羅松群培等人的帶動下,2007年,,察隅木碗制作技藝入選自治區(qū)級非遺項目,。2008年,25歲的羅松群培成為這項古老技藝的傳承人,。
今年,,羅松群培在上察隅鎮(zhèn)古巴村、米古村建設(shè)了一個256畝的茶葉基地,。他告訴記者,,他從內(nèi)地聘請了技術(shù)員、監(jiān)理等,,來基地干活的古巴和米古兩村村民每日可拿到160元的勞務(wù)費,。“三年后,,這片茶葉基地將歸還當?shù)匕傩?,成為村里的產(chǎn)業(yè)?!彼f,。
上個世紀90年代末,羅松群培也曾和父親格松赤烈一樣,將木碗裝進竹框,,徒步翻過阿扎雪山,,走過阿扎冰川,從拉古冰川走到拉古,、達巴,、亞孜、然烏等自然村落,,走村入戶賣木碗,。在夜幕低垂時,住進村中熟悉的人家……
他說,,現(xiàn)在上山找原材料的事一般木碗加工者不用自己去,,阿扎村有些村民專門去尋木,,再賣給制作者。通常,,加工制作者會為尋木者支付所有旅費,,再按照原木材質(zhì)的品相出錢買原料。
羅松群培說,,因為了解父輩的艱辛,,他更能體會今日作為一個手藝人的幸福。因為這門手藝,,他曾參加深圳文博會,,也多次參與藏博會和各種非遺展覽。他說,,手工技藝者的生存環(huán)境今非昔比,,這是黨的好政策所帶來的,也是人們生活越來越好的象征,。
格松赤烈老人指著店內(nèi)一個木碗說:“過去,,我年輕時,這種上好紋絡(luò)的木碗一個頂多20多塊錢,。如今,,這種品質(zhì)的察隅木碗得上萬了?!?/p>
世界在變,。藏地的手藝卻仍保持著從前的姿態(tài),因為,,手藝的世界從來就是沒有邊際的,。采訪結(jié)束時,格松赤烈老人告訴記者,,孫子們都上學(xué)了,,如果有更好的生活,他不強求他們一定要繼承這門手藝,,他相信緣分,。他也相信,察隅木碗制作技藝不會失傳,,在這個美好的時代一定會擁有更好的未來,。(記者 曉勇 趙永琦 米瑪 潘璐)
關(guān)于我們 丨聯(lián)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 丨 隱私保護丨 服務(wù)協(xié)議丨 廣告服務(wù)
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協(xié)議授權(quán),,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