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源圣地鶴鳴山
四川省大邑縣鶴鳴山是漢天師道發(fā)源地,。鶴鳴山以山形像鶴而得名,。鶴鳴山為古劍南四大名山之一,,蒼松翠柏漫山遍野,,山澗溪流泠然有聲。山之天谷洞 ( 一名天師洞 ) 位于鶴尾冠子中峰 ( 今稱大坪山 ) 懸崖之上,。從大坪山麓之迎仙客起步,,須翻過八九華里的奇險峻嶺,,方能到達洞所,。
因明代羅洪行的詞句“鶴鳴山穴中有鶴,,鳴則仙人去”而得此名。景區(qū)內(nèi)古跡,、詩文處處可見,,人文景觀異常豐富;主要的景點有三宮廟,、文昌宮、太清宮,、解元亭,、八卦亭等。
相傳東漢時期張道陵便是在此修煉成仙,,并創(chuàng)下了“五斗米道”,,因此被人們稱為張?zhí)鞄煟拔宥访椎馈焙髞戆l(fā)展成為中國道教的主派-正一道教;所以鶴鳴山被后人作為道教的起源地,。歷代的許多著名道士曾在此修煉過,,如北宋的陳希夷、明代的張三豐等,,現(xiàn)有的道跡和詩文便是明證。游覽過此山的歷代文人曾為此山的宏偉秀麗而題詞詠懷,,與此諸多詩文相輝映的還有眾多的古代建筑,,以及少數(shù)在戰(zhàn)爭中幸存下來的園林;令人不禁懷想過去,贊嘆歷史的精工技藝和人文膽略,。
成都平原向西迤邐,,與邛崍山脈相交接,形成崇山峻嶺,。明代楊升庵曾言:“大邑是蜀之望縣,,沃野千里,名于三蜀,。仙佛同源,,薈于二山?!倍郊礊辁Q鳴山,、霧中山。而鶴鳴山作為道教的發(fā)源地之一,,千百年來成為各方慕道之士向往的勝地,。
鶴鳴山上的最早建筑如今均已湮沒難尋。明人張景賢在《修鶴鳴觀醮臺公署記》中記載,,“觀之創(chuàng)不可考,,然隋唐之際,嘗有舊址,,而宋開寶,、元至正年間皆敕賜重建”。明嘉靖年間是鶴鳴山道教發(fā)展史上的另一個輝煌時期,,世宗5次遣使在此舉行萬壽大醮,。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因祈禱有功,沈皇后遣大真人彭瑞衡施藥物,、賜經(jīng)卷于鶴鳴山,,以示褒獎。明末清初,,隨著全真道的興起以及武當山陳清覺仙師入川整頓教務,,與蜀中許多道觀一樣,鶴鳴山成為全真龍門派丹臺碧洞宗所屬并至今,。
鶴鳴山在大邑縣城北,,山前一道小河緩緩流過。過得一座質(zhì)樸的石橋,,鶴鳴山雄偉宏麗的“迎仙閣”便矗立眼前了,。迎仙閣傳說為明代鶴鳴山道士迎接仙人張三豐所建。現(xiàn)為鶴鳴山道觀的山門,,上下三層,,重檐歇山式建筑。第一層圓門內(nèi)左奉青龍孟章神君,,右奉白虎監(jiān)兵神君,,門背面供奉四值功曹。第二層中間奉道教護法神將王靈官,,在第一層仰面可瞻,。這些神均為道觀的守護神。
立于迎仙閣下,,但見燕雀翩翔,,一片寧靜祥和之態(tài)。抬眼遠望,,山中翠柏郁郁蒼蒼,,一派空寂,偶爾露出的紅瓦飛檐才告訴人們山中另有天地,。
鶴鳴山傳說是因為山形如覆甕上有一塊如鶴鳥鳴叫狀奇石,,故而得名。(歷史上還曾另有稱謂叫做鵠鳴山,。)相傳,,東漢順帝時,道教祖師張陵在此修煉,,造作道書,,自稱天師,創(chuàng)立正一盟威道,,又稱五斗米道,,奉老子為教祖,,尊為太上老君,并以老子《道德經(jīng)》為主要經(jīng)典,。此山又曾是五斗米道的早期傳教點,,二十四治中的第三治鶴鳴神山太上治,因此,,歷來都把鶴鳴山看作是道教的發(fā)源地,。
鶴鳴山道觀
鶴鳴山自成為道教的發(fā)源地后,歷史上許多著名的道士,,如五代的杜光庭,,北宋陳希夷、明代張三豐等,,都曾在此修煉,,至今留下不少遺跡和詩文傳世。鶴鳴山奇麗的自然景觀和道教勝跡,,也吸引著不少文人名流,。著名的宋代詩人陸游、文同等,,都曾游覽此山,詠題抒懷,。
山中歷代所建的宮觀甚多,,著名的有太清宮、延祥觀,、鶴鳴觀等,。相傳東漢時就有紫陽、太清,、天師等宮觀建筑,,經(jīng)歷千百年的滄桑,時廢時興,。明代嘉靖年間,,官方大興道教,又在原有建筑的基礎(chǔ)上,,增修或擴建了不少的宮觀殿宇,,樓臺亭閣以及優(yōu)美的園林,使之成為盛極一時,、規(guī)模至為龐大的道教勝地,。雖然經(jīng)歷了明代末年兵火的焚劫,大部分建筑都已毀壞,,但到本世紀六十年代,,仍然擁有太清宮,、文昌宮、解元亭,、三官廟,、八卦亭等為數(shù)甚多的建筑。
鶴鳴山風景名勝亦多奇觀,。山中松柏成林,,蒼翠欲滴,山澗溪流,,泠然有聲,。著名的鶴鳴石位于文昌宮中,其石狀如飛鶴,。據(jù)明羅洪先《廣輿圖》說:“鶴鳴山巖穴中有古鶴,,鳴則仙人去。昔廣成子修煉于此,,石鶴一鳴;漢張道陵登仙于茲,,石鶴再鳴;明張三豐得道于斯,石鶴又鳴,?!?/span>
鶴鳴山后天谷洞,傳說為張道陵當年修煉之所,,因此又被人稱為天師洞,,是山中一大奇地。我們一行人抵達時,,正值盛夏三伏天氣,,酷熱難當,然一近洞口,,習習涼風撲面而來,,頓時一身清涼。坐于洞口稍微休憩,,則感覺前胸有熱風回旋,,后背寒氣沁骨,一步之內(nèi),,氣溫迥異,,令人不得不感嘆造化之神奇。
天谷洞曾發(fā)掘出一通古碑,,碑的質(zhì)材為鐘乳石,,表面呈蜂窩狀,硬度極強,。古碑高約1米,,寬約0.6米,,厚約0.2米。碑的右邊鐫刻“盟威之道”4字,,正中刻有“正一”兩個大字,,左下方鐫刻“張輔漢”三個略小一點的字。據(jù)四川省社科院教研究專家李遠國教授分析,,“正一”“盟威”等碑刻與史書記載中國道教初創(chuàng)時正式名稱為“正一盟威之道”相符,,碑的下部所刻“張輔漢”3字,即是道教創(chuàng)始人張陵的姓和字,。就此,,李教授認為,它是中國道教史上發(fā)掘歷史年代最早的古碑,,這為“中國道教發(fā)源地就在四川大邑鶴鳴山”進一步提供了有力的物證,。
關(guān)于我們 丨聯(lián)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 丨 隱私保護丨 服務協(xié)議丨 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協(xié)議授權(quán),,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