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中尼邊境的夏爾巴人,。顧綬康攝 |
夏爾巴人集居于喜馬拉雅南側,我國境內只有少量聚居于樟木口岸,、定結陳塘,、定日絨轄等邊境山區(qū)地方,自然條件比較優(yōu)越,。夏爾,,意為東方,夏爾巴即東方來的人,。
西藏和平解放前夏爾巴人主要從事背運和交換,,后來農牧業(yè)生產有了發(fā)展,進而大力發(fā)展各種副業(yè)生產和商貿往來,。農作物有玉米,、土豆、雞爪谷,、蕎麥和豆類,。動植物資源比較豐富,,山里有云杉、樟木等各種樹木,;林里有猴子,、獐子、狗熊等動物,;林下產蟲草,、貝母等多種藥材,食用菌類豐富,。
夏爾巴男子穿羊毛織成的白色短袖外套,,沿邊鑲有黑色羊毛,叫作“普都”,。腰間插一把叫“果奔”的彎月形砍刀,;女子穿色彩鮮艷的長袖衫,下身圍一條花筒裙,,外面罩一件手工制作的白羊毛坎肩,叫“帕多”,,梳一根長長的帶紅穗的發(fā)辮,,還喜歡戴金玉耳環(huán)。他們能歌善舞,,音樂曲調悠揚而文雅,,舞蹈動作與尼泊爾、巴基斯坦的一些民間舞蹈很相似,。每逢節(jié)日或遇喜事,,都要合家歡聚,一邊飲酒,,一邊歌舞,,常常通宵達旦。
宗教信仰和生活習俗
夏爾巴人大都信奉藏傳佛教,,立新和陳塘各有一座寺廟,,名字分別為貢巴薩巴和拉崗,絕多數(shù)人信奉薩迦派和噶舉派,,也有信奉格魯派和寧瑪派的,。薩迦派和噶舉派的信徒們可以居家結婚,不住在寺廟,,耕種寺廟的土地,,他們只是輪流去寺廟燒香、擺供和念經,。他們以佛教教規(guī)作為行動準則,,喇嘛在夏爾巴人中享有特殊地位,。
他們還崇尚鬼怪,相信星算,,凡有重大舉動都先占卜而后作決定,。
喪葬:如果親人去世,都要先請喇嘛念經,,然后舉行火葬和土葬,。成人死后放在特制的木箱內,送到火葬的地方架柴火葬,,葬后兩三天取少許骨灰撒到江河里,,其余部分用石頭壘蓋;孩童死后,,把尸體捆綁成胎兒狀,,存放在山崖的石穴中或樹洞里,時間一長就成了尸蠟,。
夏爾巴人的生活習俗受自然環(huán)境和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部分與藏族相同之外,更多的是多姿多彩而又自具特色,。
食物:主食有玉米,、大米、糌粑,,其次有干扁米,、土豆、面條,、油餅等,。夏爾巴喜愛喝酥油茶、甜茶,、“巴魯”(玉米酒),、青稞酒、酸奶和燒酒,。他們喜熟食,,不吃生肉,用炒菜佐食,。菜類最愛食用土豆,、蕁麻(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莖和葉上有細毛,,皮膚接觸時能引起刺痛,,甚至腫脹,令人難忍)、雞蛋,、牛羊肉和一種類似蛤蟆的小動物,。不吃魚、狗和小牛肉,,沒有喂豬的習慣,,但吃豬肉。他們不會殺牛,,所食牛肉大都是摔死或病死后的肉,,這種習慣可能與鄰國尼泊爾人的習俗有關。玉米是普通的主食,,一可做“公則”,,就是半干的玉米糊糊;一可做“巴魯”,,就是玉米酒,。過去吃飯時全家就著飯盆和菜鍋用手抓食。現(xiàn)在境內有不少人已逐漸使用碗筷,。炒菜很講究佐料,,用小茴香、辣椒,、洋蔥,、大蒜和咖喱粉等,尤以辣椒,、小茴香為不可缺少的調味品,這些佐料大都是用木沖或石臼搗碎,,蘸著菜或飯團吃,。
居住:平時住木房,,放牧時住牧棚,。房屋建筑形式特殊,一般都是人字形頂,,上蓋魚鱗板(即用斧子劈成的木薄板),。四周用石塊壘成厚墻,就在墻上架梁造樓,。大都修建兩層樓房,,平均高度約6米左右,樓上一般分隔成三間,,分作廚房,、宿舍和儲藏室,樓下堆放零星什物或圈牛羊。室內陳設簡樸,,廚房設在中間,,有酥油桶、鋁鍋和各種炊具碗杯等,,家家還有一個用石板砌墊而成的火炕,,支架做飯,席地就食,。他們注意衛(wèi)生,,室內清潔明亮。一般家庭都有廁所,。
禮節(jié):夏爾巴人表示敬意的方式有二,,一是敬獻哈達,一是用頭碰在對方的手上或膝蓋上,。舊時還有彎腰吐舌低頭的習慣,,這種現(xiàn)象至今也未完全消除。夏爾巴重饋贈——凡有喜慶必互相送禮致賀,,但還禮的數(shù)目必須多于饋贈之數(shù),,普遍都是加一倍,否則就認為是失禮,,收禮的家庭進行登記,,以便加倍回贈。他們很重視稱謂——對長者一般不直呼其名,,那樣被認為是不禮貌的,。一般都叫其第一個兒女或女兒的名字,后面加上阿爸或阿媽,,對年紀較大的男性長輩稱“明米”,,即“爺”;對年紀較大的女性長輩統(tǒng)稱“以米”,,即“奶”,;對有知識者稱“格拉”(老師);對已婚女子叫“措姆”,,即嫂子,。
節(jié)日與娛樂:娛樂活動除唱歌跳舞外,還有“擦嘎”,、“科比”,、撲克牌。察嘎是一種賭博,,賭具為10個半邊的干核桃,,由一人坐莊,,大家押寶,以拋出的核桃正反面計算勝負,;科比似投壺,,在前方放一個小筒,玩者用小硬幣向筒內投擲,,以進筒為勝,。
夏爾巴人節(jié)日有幾個是固定的,境內夏爾巴以元旦最為隆重,,藏歷年次之,。在元旦前20天,家家戶戶浸泡大米,,煮熟后制成餅子,,稱為“科熱”和“西捧”,還要準備牛羊肉,、酥油,、帕吉(即干扁米)、糌粑和土豆等,。元旦清晨每人去溝旁溪邊打一桶清潔的泉水,,回到家中洗臉換衣,表示在新的一年內去污換凈,。在穿新衣之前,,要在自己身上用手撫摸一遍,以示長壽不衰,,然后著衣,。家人聚集一室,向屋正中掛的神像敬獻哈達,。在神像下方置一塊長木板,,板子上供著大米、糌粑,、餅子、油條,、清水,、桔子、干扁米等七種食物,,食物周圍撒上糌粑面和酥油花,。在門前豎一根長1—1.5米的白色經幡,經幡的四周用各色細線縫邊,,顏色鮮艷奪目(據(jù)袁超俊《夏爾巴人概況》,,載于《西藏研究》1989年1期),。
夏爾巴人的婚姻和試婚樓
境內夏爾巴人社會的種姓制與尼泊爾種姓制,在過去是一脈相承的,。據(jù)說立新的夏爾巴人,,在當?shù)鼐幼∫延?60余年,他們的祖先是從尼泊爾夏爾孔布地區(qū)遷來的,,也有人說是從四川甘孜遷來的,。他們見面如果互相不認識,都要問一聲姓(即種姓)什么,,若是同種姓,,就不能開玩笑,也不能通婚,。過去夏爾巴人與藏族和其他民族也不通婚,。可他們與異種姓的尼泊爾境內的夏爾巴人,,則不受國籍和地域的限制,,互相通婚。他們的婚姻形式有幾種,,一是男方請別人一起去女方家說親,、送酒、獻哈達,,女方家如果老少都同意,,就請其吃飯,即可結婚,。二是男方求婚時,,女方父母同意,女方本人不同意,,就采取搶婚的形式,。三是男女雙方同意,而女方父母不同意,,就將女方搶到山上藏起來,,再找女方父母求情,直至同意后才將女方領回家,。結婚前,,男方也有要向女方家行彩禮的習俗。
夏爾巴人還有兩兄弟同妻的婚姻形式,。妻子有自己的住房,,并設有大床,兩兄弟丈夫各有自己的住房,,誰與妻同宿,,或由兩夫決定,,或由妻子決定。如果有弟兄4人,,那么,,他們習慣老大與老二同一妻,老三與老四另同一妻,?;槎Y是兩個新郎與新娘3人一起舉行,這與藏族,、門巴族又有所不同,。
在夏爾巴人的舍爾巴種姓中,還有一種試婚的形式,。從定日到尼泊爾的索盧和昆布有一條傳統(tǒng)的“珠穆朗瑪商道”,。索盧和昆布是美國當代人類學家阿吉茲的根據(jù)地,她曾以西藏逃亡在那里的人為對象,,從幾千人次的調查數(shù)據(jù)中整理出《藏邊人家》一書,。就是在這索盧和昆布地區(qū),現(xiàn)在還有許多舍爾巴人的試婚小木樓,。舍爾巴的女孩長到14歲時,,父母就讓她出門自由結交,同時分一間小屋給她,,有錢人家還單獨為女兒修建一座小木樓,,讓她晚上一個人住在那里。她選中了男朋友,,可以引導他暗地里到小木樓來夜宿,,父母即便知道也不干涉,而且還要向小姑娘講解兩性接觸和兩性生活的知識,。住了一段時間,,他們雙方如果滿意,便由男方托媒向女方父母送幾缽米酒,,就算正式訂婚,。訂婚后,未婚夫就可以公開地住在姑娘的小木樓里,。如果任何一方感到不滿意,,招呼一聲就算解除婚約,男方得立即離開小木樓居住,。不過,,多數(shù)男女能順利地進入下一階段,,即生孩子,。有了孩子之后,,男女雙方才宣布互相為從屬關系,于是男方正式向女方及其父母求婚,,通過一定儀式,,正式確定夫妻關系。如果兩口之間還出現(xiàn)感情危機,,通過協(xié)商,,丈夫付給妻子一筆孩子的撫育費,便可離開女方,,或者把孩子帶走,。如果能繼續(xù)和睦相親,那么可以確立終身伴侶關系,,女方帶著孩子移居夫家,,再舉行隆重的婚禮。據(jù)一個夏爾巴人舍爾巴種姓的青年向導普爾巴說:“一般說來,,女的14歲,,男的16歲就可以同居,但要經過一次,、二次,、再次的感情確定,才能組成家庭,,這需要3年至10年的時間,。”據(jù)索盧和昆布地方的一個正在為女兒的未婚夫上門求婚作慶典食品準備的舍爾巴老阿媽桑珠瑪解釋道:“這道理很簡單:青年男女之間的了解和通達,,再沒有比在一床睡覺更好的方式了,。即便一床睡覺,一時也難以了解和溝通,,所以試婚期要長,,長到生了孩子,長到經得起承擔共同責任所帶來的信任和考驗,?!?/font>
夏爾巴婦女。旺久多吉攝 |
關于我們 丨聯(lián)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 丨 隱私保護丨 服務協(xié)議丨 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協(xié)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