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在雪域高原傳承已有千余年,。這種曾被西方稱為“東方油畫”的藝術形式,,講究在方寸之間繪出萬千景象,。唐卡在繪畫程序等方面與西方油畫十分接近,,其藝術形式和技法不僅受印度,、尼泊爾繪畫風格影響,,還深受唐代繪畫風格和中原內地山水畫影響,,獨具一格,。唐卡中究竟蘊藏著哪些文化交融的符號,,西藏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劉洋近日就此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一直以來,充滿“神秘感”的唐卡,,為何廣受收藏家追捧,?
劉洋:唐卡之所以顯得“神秘”,是因為人們對它了解不夠,。唐卡分為手繪和非手繪,。手繪唐卡其實是用瑪瑙、珊瑚,、朱砂等天然名貴礦物為顏料,,繪制在布幔上并以彩緞裝裱的卷軸畫,題材以宗教為主,,涉及歷史,、政治,、經濟、文化,、民間傳說,、世俗生活等領域,被稱為“藏文化百科全書”,。
傳統(tǒng)唐卡是整個藏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內容包含歷史、山水,、人文,、藏醫(yī)、天文,、歷法等,,作為傳統(tǒng)“工巧明”(工藝學)的具體體現,有很高的藝術鑒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2006年唐卡被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更加受到國內外愛好者追捧。2014年,,中國收藏家劉益謙以3.48億港元拍下一幅明代永樂的刺繡唐卡,,創(chuàng)造了迄今唐卡拍賣金額的最高紀錄,并使這一藝術形式迅速成為關注焦點,。
唐卡繪畫是中國繪畫中最具特色的畫種之一,,也是中國西藏最重要且最具特色的繪畫表現形式之一。如今,,人們在布達拉宮,、西藏博物館或寺廟里,可以看到很多已有千年歷史的唐卡文物,,顏色依然亮麗,、璀璨奪目。
為什么唐卡不易褪色,?全世界的繪畫中,,唐卡有著獨特的一面,,就是用金銀及其他寶石作為顏料,,均來自天然植物和礦物,加上畫師的調色比例,、上色技法等工藝,,其顏料十分牢固、不易脫落,。此外,,保存方式也十分重要,。藏族百姓認為供奉唐卡十分神圣,保管也格外小心,。卷軸的形式便于攜帶,,十分適用于古時游牧生活的藏族民眾,平時妥善收藏,,供奉時再取出,。
中新社記者:唐卡曾被西方人稱為“東方油畫”,其藝術表現形式與油畫有何差異,?
劉洋:唐卡的表現形式及繪畫程序與油畫十分接近,。如唐卡繪畫前,需對畫布進行繃,、刷膠,、打磨等工序。打草稿時,,用木炭條或鉛筆在畫布上勾勒線條,,以及后面上色等流程。因此,,一些剛接觸唐卡的西方人,,會把唐卡稱為“東方油畫”。
唐卡有著與國畫,、油畫不同的審美特征,,既有意象造型的基本審美性,又充滿了象征性和唯美性,。
人們所熟知的是20世紀西藏著名藏族唐卡畫師安多強巴,,他曾是西藏自治區(qū)美術家協(xié)會首任主席。他秉承西藏唐卡藝術厚重,、精細,、華美的風格,借鑒西方寫實畫派的精髓要義,,創(chuàng)造了獨樹一幟的藏族傳統(tǒng)寫實繪畫,,開創(chuàng)了藏族傳統(tǒng)繪畫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新篇章。
他常以女神為主題,,畫得最多的就是度母,,所塑造的女神形象,不僅展現了西方文藝復興的藝術特點,,還融入理解,。安多強巴認為:西藏繪畫藝術要發(fā)展,必須突破造像度量經的局限性,,否則只能原地踏步,。他對自己筆下描繪的釋迦牟尼,、度母等造像比例和表現方法大膽改革,使佛祖,、度母的造像和神態(tài)更自然和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趣味,。
中新社記者:唐卡如何見證漢藏交流的歷史,其繪畫元素如何與國畫相互影響,,進而形成特色,?
劉洋:在中華文明發(fā)展史上,各個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進步和發(fā)展。唐卡的傳承和發(fā)展,,吸收了各民族文化精髓,。
從藝術形式上看,唐卡技藝受到唐代繪畫風格影響,,中原青綠山水樣式不斷融入唐卡畫中,。后來,唐卡還大量吸收內地山水畫和工筆畫的規(guī)律及技法,,例如,,讓天上彩云團抱,地上山石起伏,,讓天界菩薩坐立于浮云之上,,地界人物行走于綠色的山水間,從而使整體布局生動活潑,、富有層次,。14世紀唐卡卷軸畫《女神》,是現存最早,、全面運用漢式山水畫技法創(chuàng)作的畫作,,其中青綠色的巖石,程式化的云彩,,茂密的樹葉,,顯然受到漢式的啟迪,空間構圖層次非常連貫,。
內地與西藏文化是一個相互交融的過程,。早在吐蕃時期,孔子的盛名就隨著唐蕃之間的文化交流而遠播西藏,,并得到藏族民眾認同,。在清代唐卡《神變王孔子(貢則楚吉)》中,,孔子作為儒家的道德圣賢,,被西藏民眾改造成“圣,、神、王”三位一體的貢則楚吉杰布(杰布,,藏語意為“王”),。藏傳佛教中,把貢則楚吉杰布視為文殊菩薩的弟子或其化身,,盡管兩者形象相差甚遠,,但是基于藏民族自身文化傳統(tǒng)的需要,進而發(fā)揮自己想象力,,對孔子形象進行認同改造,。
這也說明歷史上中原文化對唐卡內容產生的影響。作為藏族百科全書,,唐卡通過繪制的圖樣,,起到記載和流傳的作用,是漢藏文化交流融合的見證,。從歷史進程看,,西藏文化自古就是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西藏文化未受佛教影響前就與中原文化在許多領域具有互融性,。
其中,,與松贊干布相關的傳記唐卡有很多,現存于布達拉宮的《松贊干布畫傳》,,詳細地描繪了松贊干布向唐求婚,、迎娶文成公主,以及修建大昭寺的故事,。大昭寺建成后,,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親自在寺門外栽插柳樹,即著名的“唐柳”,。西藏百姓十分愛護這株柳樹,,將之視為藏漢百姓親如一家的信物,并加以神化——傳說此樹是文成公主帶到吐蕃的釋迦牟尼佛像的頭發(fā)落地而生,。這幅唐卡,,清晰地記載著“唐柳”和“唐蕃會盟碑”等,也是漢藏友好交往的見證,。
中新社記者:如今唐卡繪畫走進課堂,,有了完整的傳承體系。在傳承與創(chuàng)新中,,唐卡還有哪些現代表達形式,?
劉洋:傳統(tǒng)藏族唐卡藝術的傳承基本為家族、師徒模式,并已延續(xù)上千年,。從上世紀末開始,,唐卡藝術教育正式走進西藏高等院校的課堂,與現代教育模式并軌,。西藏大學成為全國首個開設唐卡專業(yè)的高校,,對學生的培養(yǎng)層次也從初期的大專、本科逐步過渡到碩士,、博士研究生,。
如今,中學美術課堂也引入了唐卡藝術教學,,這是一個全新的嘗試和創(chuàng)舉,,可以讓學生盡早接觸和了解藏族傳統(tǒng)美術,拓寬藝術創(chuàng)作的思路,,對學生的藝術綜合能力提高具有積極作用,。
文化的融合,帶來了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唐卡的創(chuàng)新,,對每個藝術工作者都是挑戰(zhàn)。通過大膽的想象與唐卡元素自由組合,,運用唐卡繪畫各種表現技巧,,以高度概括的藝術手法,表現西藏地區(qū)的新生活,、新風俗,,形成獨特藝術風格,其中蘊藏的“真,、善,、美”無所不在,我們稱之為“新唐卡”,。
“新唐卡”既是傳統(tǒng)的,,又是現代的,既是當下的,,又是對未來有所啟發(fā)的,。把美術教育和民間美術相結合,尋求民間美術,、現實生活和當代藝術的融合,,是推進唐卡教育發(fā)展的重要途徑。今天,,人們應以更開闊的心境和多元化的思路,,更積極地傳承好祖先留下的文化遺產,。
用現代語言向世界講述“西藏故事”,呈現出跨文化的意義,。在大美術的觀念下,,將唐卡藝術的精神傳承下去,與時俱進,,轉變藝術教育的觀念和方法,,注重交流和探討,,積極進行教育創(chuàng)新,,可為唐卡藝術走向世界藝術巔峰鋪下基石。(中新社記者 趙延)
受訪者簡介:
劉洋,,西藏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藏族美術、唐卡文化,、中國畫及藏漢文化交流研究,。西藏自治區(qū)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會員,。曾發(fā)表《神秘的唐卡藝術走進普通課堂》《體驗式教學使唐卡藝術課堂充滿活力——西藏美術唐卡案例實踐與思考》《青綠山水融入唐卡藝術的意義淺探》等學術論文。
關于我們 丨聯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 丨 隱私保護丨 服務協(xié)議丨 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協(xié)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