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噶瑪嘎赤唐卡繪畫技藝傳承人“80后”羅珠巴松,。
西藏噶瑪嘎赤唐卡繪畫技藝傳承人“80后”羅珠巴松,。
羅珠巴松正在介紹他用3年時間完成的印度84位大成就者證悟、禪修等內容為一體的一組29幅唐卡作品,。目前,,這批作品已由色拉寺收藏,。
2015年,在羅珠巴松個人唐卡展上,,羅珠巴松和他的父親,、兄弟以及在他們家族傳習基地學習唐卡繪畫技藝的年輕一輩的合影,。
風和日麗的時候,,嘎瑪根敦偶爾會帶著孫子,,從位于拉薩嘎瑪貢桑居民區(qū)的家,來到河對岸慈覺林文化產業(yè)園區(qū),。兒子們興辦的一家西藏唐卡傳統(tǒng)繪畫傳習基地,,就坐落于此。
從傳習基地二層露臺,,極目遠眺,,越過清澈的拉薩河,雄偉的布達拉宮映入眼簾,,拉薩全景也可盡收眼底,。每當此時,嘎瑪根敦總是忍不住向桑杰頓珠和羅珠巴松兄弟倆感慨:“你們真是趕上了最好的時代,!遙想當年,,我跟你們爺爺輾轉到拉薩朝拜兼畫唐卡時,哪有現在這條件,!”
兄弟倆聽得出父親感嘆中的羨慕和高興,還有對歲月的感恩之情,!不遠處,,拉薩城,繁華里偶見錯落的紅頂白墻房,,古城的韻味,,令人浮想聯翩。
回望,,漫長歲月里老藝人的足跡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在當時的昌都地區(qū)昌都縣嘎瑪區(qū)一個偏僻的村落——約沃(注:現在屬于約巴鄉(xiāng)),一位頗有名氣的噶瑪嘎赤畫派民間藝人在久病后離世,。
這位被當地人稱為嘉瓊倉頓都拉松的故去老人,,正是嘎瑪根敦的父親,嘉瓊倉則是他們這個家族的名號,。
當時,,還不到30歲的嘎瑪根敦已成家,大兒子桑杰頓珠和二兒子羅珠巴松相繼出生,。
在這個相對偏遠的村落里,,生于1923年的嘉瓊倉頓都拉松不僅遠近聞名,還有一段充滿傳奇的人生經歷,。他自小入寺為僧,,跟從當地噶瑪拉頂寺一位頗有名望的老藝僧察瑪格勒大師學習藏語文基礎知識,、唐卡理論和基礎白描繪畫技藝等,長達8年之久,。后又拜訪布倉次加等康區(qū)多位噶瑪嘎赤唐卡繪畫名家,。
歷經數十年的學徒期,嘉瓊倉頓都拉松技藝漸精進,,從勉薩派到噶瑪嘎赤畫派,,從泥塑、雕像,、木工活兒到裁縫等,,都極擅長,可謂對西藏傳統(tǒng)工匠技藝造詣頗深,,領域深廣,。
在動蕩的年代,嘉瓊倉頓都拉松的人生遭遇過不平,,后來,,他還俗成家,有了子嗣,。因為嘉瓊倉頓都拉松的為人,、學識、技藝,,他是那一區(qū)域僧俗為之敬仰的人物,。
在昌都強巴林寺的修復工作中,嘉瓊倉頓都拉松從上百位唐卡匠人中脫穎而出,,成為烏欽頓都拉松(這里的烏欽指繪畫大家),。在世時,他參與噶瑪拉頂寺等當地多個寺院的壁畫,、唐卡,、佛本傳的繪制和修復工作。
嘉瓊倉頓都拉松的兒子嘎瑪根敦,,自小就跟隨父親學習唐卡繪畫技藝,,耳提面命,沉浸其中,。盡管期間,,遭遇了“十年動亂”,但老父親依然每日偷偷授其唐卡繪畫技藝,。長期的耳濡目染,,加之自身努力,讓逐漸成年的嘎瑪根敦,,慢慢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唐卡藝人,。
盡管如今已是古稀之年,,但在嘎瑪根敦的記憶里,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和父親嘉瓊倉頓都拉松前往拉薩的經歷,,至今難以忘懷,也是他不時要向兒子們一遍遍復述的美好往事,。
當時,,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大江南北。西藏許多靜默過后的寺院,,開始進入修復期,,一些被人為或自然原因破壞的壁畫,急需邀請各地傳統(tǒng)繪畫工匠進行修復,。
當時,,許多藏族傳統(tǒng)工匠藝人或離世或久病,而新一代年輕人,,經歷那段艱難歲月,,未能接續(xù)傳承民族手藝。于是,,像嘉瓊倉頓都拉松這樣為數不多的,、身處特殊時代的老唐卡藝人聲名遠播。也是在那時,,他被有關人員邀請至拉薩,,請他繪制千佛,后又被拉薩上下密院等寺院拋來橄欖枝繪制寺院珍藏的唐卡,。
“由于身體等原因,爺爺畫千佛的事情后來未能完成,,但我父親說,,爺爺那次在拉薩期間,為幾個寺院繪制或修復了不少唐卡,?!绷_珠巴松介紹道。
對一位既把繪畫唐卡當成生計,、又奉成信仰的手藝人來說,,那是一段蹉跎歲月,卻也是快樂無比的日子,。嘎瑪根敦還記得,,當時,自治區(qū)民宗委的有關領導還找到嘉瓊倉頓都拉松,,讓其留在拉薩收徒授藝,?!坝捎谀晔乱迅撸眢w也不太好,,父親婉言謝絕,,不久后,我們一同回到家鄉(xiāng),?!备卢敻卣f。
傳承,,源自祖輩手中的指尖技藝
作為已有名望的唐卡家族嘉瓊倉的子孫,,桑杰頓珠和羅珠巴松的命運,似乎從出生便已注定,。好在,,他們倆都很喜歡這份指尖技藝。當然,,這是后話了,。
回到家鄉(xiāng)幾年后,嘉瓊倉頓都拉松過世,。此時,,嘎瑪根敦已在家鄉(xiāng)小學當了幾年的教師,主教藏語文,,無正式編制,。有過拉薩之行的他思前想后,想帶家人朝拜拉薩為父還愿,;二來也想換個環(huán)境,,盡快從失親的悲痛中走出。
打定主意后,,他便帶一家子暫別家鄉(xiāng)前往拉薩,。“1985年,,父親再次帶著家人‘闖’拉薩去了,,把不到2歲的我,留在家鄉(xiāng)由親戚照看,,帶走了哥哥桑杰頓珠和剛出生的弟弟,。”羅珠巴松說,。
上世紀80年代末,,唐卡還不被大多數人熟知?!澳莻€年代,,普通家庭哪有訂制唐卡的條件,?多是寺院訂制,再有就是一些高僧活佛訂制,。一來經濟條件不允許,,二來也沒有那么多人從事唐卡業(yè)。想用畫唐卡養(yǎng)家糊口的,,必須是出類拔萃的唐卡藝人,。”羅珠巴松向記者轉述父親嘎瑪根敦時常說的話,。
這一去,,也促成了這一家子人后來留在拉薩靠唐卡謀生的往事。最初的十年里,,嘎瑪根敦一家在拉薩幾經搬遷,,日子極為艱難。一干來自昌都約巴籍的繪畫工匠,,在拉薩周邊,,主要攬為寺院壁畫修復的活兒。
盡管活兒不好找,,但嘎瑪根敦堅信,,在被藏人奉為圣地的拉薩,只要還能握得住手中的這支筆,,心里的那份虔誠還在,,一家老小的生計就會有希望。
帶著這份信念,,嘎瑪根敦選擇了堅持,。繪畫唐卡維持生計外,他也像老父親曾經向他授藝般,,開始向孩子們傳授噶瑪嘎赤唐卡繪畫技藝,。老大桑杰頓珠成了這個家族新一輩中,第一個師承父業(yè),,學習唐卡繪畫技藝的人。
“能夠在拉薩以唐卡為生,,緣于爺爺在世時名聲在外,,很多人認可嘉瓊倉這個家族的唐卡或壁畫業(yè)績。二來,,隨著日積月累,,父親自己的唐卡繪畫技藝也得到認可。幾年過去,,父親在拉薩的唐卡或修復壁畫等營生,,越來越好,,接了很多活兒。于是,,全家留在拉薩的心意更堅定了,。”羅珠巴松說,。
向記者回憶家族往事的羅珠巴松和桑杰頓珠兄弟倆,,一邊講述父輩的故事,一邊似乎也在追溯他們年輕一輩,,為何始終如一,,堅持傳承家族使命的根源。
自小,,嘎瑪根敦的大兒子桑杰頓珠就表現出了對唐卡繪畫的熱衷,。從8歲起,他在拉薩一邊上學,,一邊隨父在家學習唐卡繪畫技藝,。
而此時,留在昌都約沃(約巴鄉(xiāng))老家的老二羅珠巴松,,則按照一般唐卡世家子女的傳習腳步,,先跟隨寺院的僧人舅舅,學習基礎藏語知識,,同時,,慢慢跟著鄰里鄉(xiāng)人畫唐卡的師傅,接觸唐卡繪畫技藝,。
對將來成為一名唐卡藝人,,兄弟倆從未有過任何質疑。也許喜歡勝過了一切,,也許就是他們所說的天生使命感,。
使命,在子承父業(yè)里默默行進
這棟位于拉薩河對岸,、慈覺林文化產業(yè)園區(qū)的噶瑪嘎赤唐卡繪畫傳習基地,,是2018年,羅珠巴桑和桑杰頓珠兄弟倆租下房子裝修后,,將此前開在拉薩嘎瑪貢桑居民區(qū)家里的傳習基地搬遷至此,。
比起家里,這里顯然寬敞又安靜,,極為適合唐卡繪畫業(yè),。比起身為僧人的桑杰頓珠,平時,羅珠巴松會付出更多精力,,上下打理這個屬于唐卡藝人私屬空間的傳習基地,。
當年,在拉薩上學的桑杰頓珠到五年級時,,結交了許多貪玩的同伴,,眼看他三天兩頭逃課,讓原本家教就極為嚴苛的嘎瑪根敦很擔心,?!霸诶霞以趺炊际怯忻募易澹绻麣г诒晃?guī)У嚼_,,你不學好,、不務正業(yè),那我就真是罪人了,?!鄙=茴D珠轉述父親當年對他說過的話。
“于是,,父親又一次思前想后,,讓我退了學,一心一意在家跟著他學唐卡技藝,?!鄙=茴D珠說。
不久,,羅珠巴松也被接到拉薩,。于是,兄弟倆每日一起從最基礎的勾線開始,,在父親的教導下,,一次次下筆,一次次又抹去,。當過教師的嘎瑪根敦,,還負責教他們藏語文知識。
嘎瑪根敦的苦心沒有白費,,每日盤腿坐于畫布前的兒子們漸漸長大,,浮躁漸失,轉而沉穩(wěn)了許多,。傳統(tǒng)唐卡繪畫原本就是一個教人內斂和謙遜的技藝,,在傳統(tǒng)文化與千年技藝的熏陶下,桑杰頓珠開始多了一些關于人生的思考,。
“從小,我就羨慕爺爺和爸爸,。特別是爺爺,,他是那樣的令人敬重,,我也想成為他們那樣的人?!鄙=茴D珠說,,此時,他的眼睛里早已沒有了年少時的迷茫,。
比起桑杰頓珠,,羅珠巴松是父親眼中從小就乖巧懂事的孩子,他也是家中最快接受這一技藝的孩子,。嘎瑪根敦半開玩笑地說:“也許,,他的前世就是一位唐卡藝人。不同于其他孩子,,他學唐卡繪畫技藝很快,,而且他坐得住,一點也不像個孩子,?!?/p>
從勾線功底嫻熟,到構圖,、上色……一支唐卡畫筆給了桑杰頓珠和羅珠巴松兄弟倆另外一個世界,。20歲不到時,兄弟倆相繼正式出師,,開始收徒授新人,。
說到噶瑪嘎赤畫派,羅珠巴松顯得很興奮,。他細數著噶瑪嘎赤唐卡畫派的技藝和特點:“淡雅,,剛勁流暢的線條,神情各異的佛像,,飄舞靈動的衣紋……噶瑪嘎赤畫派有一種意境的美,,靈動的美,令人過目不忘,?!?/p>
盡管都師從于父親嘎瑪根敦習噶瑪嘎赤畫派,但兄弟倆最終選擇了不同的繪畫流派,。
發(fā)揚,,從家族到民族的傳統(tǒng)技藝
2003年,桑杰頓珠在一次偶然中,,第一次見到了傳說中的西藏欽孜畫派技藝,,他被深深吸引。那些面相威嚴、人物造型豐滿,、形象穩(wěn)健,、頗具陽剛之美的一幅幅欽孜畫派作品令他著迷。
他說:“是一種緣分吧,,我被吸引其中,,并且暗下決心,要學習欽孜畫派繪畫技藝,?!?/p>
噶瑪嘎赤畫派的“魂”在于其優(yōu)美的詩情與意境,而創(chuàng)立于15世紀的欽孜畫派則多以藏傳佛教密宗中佛,、菩薩,、護法等為題材,人物面相多為威嚴的忿怒相,,且具有立體感,,與噶瑪嘎赤畫派差異較大。
在弟弟羅珠巴松的幫助下,,很長一段日子里,,桑杰頓珠三天兩頭前往距拉薩不遠的、存有大量欽孜畫派壁畫和唐卡的貢嘎曲德寺,,學習和臨摹,。他用手機將未臨摹完的壁畫和唐卡拍照,帶回拉薩的家中,,繼續(xù)苦練,。
“喜歡勝過了一切?!鄙=茴D珠說,,貢嘎曲德寺現存的大量欽孜畫派壁畫和唐卡是欽孜畫派祖師貢嘎崗堆·欽孜切莫親自繪就的。顯然,,在原有扎實的噶瑪嘎赤畫派技藝的基礎上,,臨摹欽孜切莫大師的繪畫作品,為桑杰頓珠日后成為西藏幾大畫派中傳承偏少的西藏欽孜畫派傳承人,,奠定了最扎實和最為嚴苛的基礎,。
欽孜畫派畫風精密而復雜,為此桑杰頓珠也沒少吃苦頭,。他常常熬夜到天亮,,臨摹了足足5年的白描后,他才感覺到自己真正掌握了欽孜畫派作品中的動態(tài)和神韻,。
也許,,正是因為欽孜畫派與藏傳佛教密宗的關系,,2005年,桑杰頓珠入寺為僧,。他說:“學習唐卡繪畫的同時,,還得學習佛經,這樣才能在創(chuàng)作時真正做到身,、語、意合一,,并有所創(chuàng)新,。”
十余年來,,桑杰頓珠幾乎把業(yè)余時間全部用在唐卡創(chuàng)作上,。他也游覽了眾多藏傳佛教名剎古寺。他創(chuàng)作的一批像《喜金剛》和《穢跡金剛》等欽孜畫派唐卡精品陸續(xù)出爐,。很快,,嫻熟的畫功,加之孜孜不倦的追求,,桑杰頓珠成為西藏一級唐卡畫師,。2019年底,他入選了迄今為止為數不多的西藏欽孜唐卡畫派自治區(qū)級非遺傳承人,。
而羅珠巴松也已然是新時代背景下,,行業(yè)內公認的年輕唐卡藝人中的佼佼者。31歲那年,,他被評定為自治區(qū)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噶瑪嘎赤畫派傳承人,,西藏一級唐卡畫師。
2015年,,羅珠巴松作為西藏“80后”唐卡畫師代表,,在自治區(qū)群藝館舉辦個人唐卡作品成果展。這次展覽,,系統(tǒng)展出了他近十年間的44幅唐卡作品,。
2017年,羅珠巴松榮獲西藏工藝美術大師稱號,。他說:“那次唐卡展作品中有一組共29幅,、描述印度84位大成就者的唐卡,后來被色拉寺收藏,。另有一幅《綠度母》被個人收藏,。我繪制這批唐卡時,花費了極大的功夫,,也是進步最快的時期,。畫唐卡特別考驗耐心,,所以每個唐卡畫師都知道有一句話說‘布谷鳥叫3遍的作品’,也就是一個唐卡畫師畫一幅唐卡度過三春的經歷,。說到底,,每一幅承載著信仰的唐卡精品,需要投入你的全心全意,?!?/p>
現在,在兄弟倆新的傳習基地,,十余名來自西藏偏遠農牧區(qū)的子弟,,正跟隨兄弟倆學習唐卡繪畫技藝。他們和年少時的這對兄弟一樣,,熱愛這門傳自祖輩的技藝,,并希望在現今民族傳統(tǒng)文化百花齊放之時,能夠在繼承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通過手中一支筆,,讓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更加幸福。
桑杰頓珠認為,,如今西藏傳統(tǒng)唐卡業(yè)正經歷著創(chuàng)新與變革,。“但畫師一定要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精進業(yè)務,,更要懂得敬畏和奉獻精神?!彼f,。
在這所傳習基地學習的新一批年輕唐卡畫師,有的像年輕時的桑杰頓珠,,靜待時光的蛻變,;有人則像小時候的羅珠巴松,似乎從上一世便是一位唐卡匠人,。在這里,,他們一同承載技藝,承襲一個民族的文化,。
“作為唐卡畫師,,每一筆都必須細心并投入身心。我們收徒的標準就是必須要喜歡這門技藝,,有信仰,,而且要有心傳承和發(fā)揚這門民族傳統(tǒng)技藝?!边@是兄弟倆對所收徒弟最基本的要求,。
關于我們 丨聯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 丨 隱私保護丨 服務協(xié)議丨 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協(xié)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