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西藏素有“歌舞的海洋”之稱,。藏族人民能歌善舞,每逢節(jié)假日,,不論你走到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到青年男女、老人小孩,,拉起手,、踢起腿、翩翩起舞,。每逢秋收打場時節(jié),,農民們一邊勞動,一邊唱歌,,一邊圍圈起舞,。在牧區(qū),經常舉行有趣的簧火晚會,,人們通宵達旦,,跳呀唱呀,沒有個完,。在城鎮(zhèn),,只要天氣稍為暖和,人們便舉家而出,,到林卡里邊喝青稞酒,,邊跳起民間舞蹈,從早到晚,,盡興而歸......在西藏,,“歌舞”不完全是舞臺上表演的概念,而是群眾性的一種愛好和娛樂,西藏確實是“歌舞的海洋”,,可以說西藏“家家有舞,,人人能跳”。
藏族民間舞蹈種類很多,,以下是幾種常見的舞蹈:
“果諧”與“鍋莊”
果諧與鍋莊是流行在西藏三大地區(qū)的一種圓圈舞,。一般,拉薩,、山南,、日喀則等雅魯藏布江流域的地方,把這種圓圈舞叫“果諧”,;而在昌都及接近四川,、云南的藏區(qū),稱其為“鍋莊”,。
果諧與鍋莊,,都是一種集體舞。跳時,,大家手拉著手,,臂連著臂,載歌載舞,,頓地為節(jié),,分班唱和,并且發(fā)出“休休休”,、“曲曲曲”的節(jié)奏聲,。人們圍著篝火,男一排,,女一排,,且歌且舞,從日落跳到夜晚,,從午夜跳到天明,。人們利用歌舞來消除勞動的疲累,來抒發(fā)自己熱愛家鄉(xiāng),、酷愛大自然的感情,;男女青年更是用歌舞來傾吐彼此之間的愛情。
鼓舞與“熱巴”
鼓舞,,藏語叫“卓”,,是西藏山南一帶流行的一種動作粗獷、剛健,,個人表演技巧高超的舞蹈,。跳鼓舞的人,,身穿彩色衣服,腰間掛著大鼓,,揮動鼓槌,,又進又退,步伐敏捷,,整齊有力。
在西藏林芝及四川,、云南藏族中,,有一種鈴鼓舞,藏語稱為“熱巴”,。男執(zhí)銅鈴,,女持手鼓,繞圈走動,,翩翩起舞,。這種舞,動作十分強烈,。當舞到高潮時,,男子就象雄鷹一般單腿跨轉,騰躍飛旋,;女子一手執(zhí)扁圓形鼓,,一手拿槌,高舉頭項,,轉翻身子歡舞,。通常是一家人走南闖北,賣藝為生,。
還有一種鼓舞雖然也屬集體舞形式,,但是已經失去群眾性了,只是一種表演性質的舞蹈,,舞蹈者是寺廟組織的舞隊,。這種舞是過去笨教時期巫舞的變種。笨教用搖鼓作聲,,加上念咒獨白,,來酬神驅邪,普渡眾生,。往往要戴面具,,并且是在舉行宗教儀式時舞蹈。
“堆諧”與“勒諧”
“堆諧”本來也是一種秉節(jié)奏表演的農村集體舞蹈,,也有粗獷樸素的特點,。后來,,經過藝人的加工提煉,變化成各種各樣的舞姿,。有注重腳下功夫的踢踏舞,,也有扣胸挾臂的浪漫舞姿。
“勒諧”是勞動的歌舞,。在西藏,,經常可以看到人們在進行鏟土,、打夯,、垛麥等勞動時,邊唱邊配合手中的動作,,似乎有點象勞動號子的味道,,但口中的歌與手中的勞動工具,及腳腿的有節(jié)奏動作,,配合得那樣協(xié)調,,使得勞動成了邊歌邊舞的形式。在西藏,,不僅上面說的那些較重的勞動有舞蹈動作,,在農村的撒種、拔草,、收割,,以及牧區(qū)的甩“烏朵”、捻羊毛,、紡線,、擠奶、取酥油等勞動,,也有歌舞,。
其 他
西藏的民間歌舞,浩如海洋,。由于地區(qū)以及民族的差別,,即使是同類舞蹈,也有各自的特點和差別,。往往鄉(xiāng)與鄉(xiāng),、村與村之間的舞蹈都不盡相同。在全民信教的西藏,,舞蹈藝術與原始崇拜,、部落戰(zhàn)爭不可分割。經過千萬年的演變,,我們仍能從西藏民間歌舞帶有象形文字符號色彩的群體排列,、微妙的手勢,、舞者的姿態(tài)等觀察到遠古人類對自然和神靈的無限敬畏,及文明發(fā)展的脈絡印記,。諸如發(fā)源于珠峰腳下的洛諧,,數(shù)十人的和聲效果似乎可以穿透一切傳達給神靈,而俯視變幻的舞蹈陣型,,忽似彎月,,忽似日出東山,妙不可言,。如果置身蒼穹下雪山間欣賞堆諧,、洛諧等民間歌舞,仿佛回到滄海始變桑田的遠古,。目前對于西藏民間歌舞的研究尚且匱乏,絕大多數(shù)人對根植西藏特殊地理人文環(huán)境的民間歌舞的認知還僅僅局限于表演藝術,,而大大忽略了其文化內涵,。尤為遺憾的是,再不抓緊時間進行搶救整理研究,,便有被現(xiàn)代文明浪潮吞噬的危機,。
關于我們 丨聯(lián)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 丨 隱私保護丨 服務協(xié)議丨 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協(xié)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