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過去了,總是忘不了藏北高原上那一幕奇景:微沙揚起,,上千只羊和數(shù)百頭牦牛一個個背負鹽袋,,似軍旅,如洪水,,鋪天蓋地,,陡然掩來,好不壯觀,!這就是與云南馬幫齊名的西藏馱鹽隊,。
馱鹽隊在藏民族歷史長河中占據(jù)重要位置,是藏區(qū)農(nóng)牧交流的主要紐帶,,也可以說曾是這個民族生存延續(xù)的主要載體,,因而馱鹽隊本身就極具民俗底蘊。
過去人們?yōu)榱朔婪嘶己偷钟匀粸?zāi)害,,往往幾家人,、一個村、一個部落等結(jié)伴而行,,組成從三四人至數(shù)十人的馱鹽隊,。馱畜一般一次有數(shù)十頭牛或成百上千只羊,。馱鹽隊每年有兩次任務(wù),,春夏季節(jié),人們趕著牛羊去鹽湖采鹽,;秋天牧人們將采到的鹽及牧區(qū)的牛羊肉,、酥油、牛羊皮和毛等馱載到農(nóng)區(qū)去交換農(nóng)產(chǎn)品——青稞,、園根等,。馱鹽時間從十天半個月到兩三個月不等,這要看采鹽和交換地點的遠近,。日久天長已形成了專門的鹽糧古道,。馱鹽隊從北方采鹽歸來通過鹽糧古道去普蘭甚至比汽車還快。
鹽人“家庭”
春天,,當綿羊產(chǎn)羔高峰期剛過,,村子里的男人們便忙活起來,,打點行裝,收拾馱畜,。出發(fā)前,,所有參加馱鹽的人要開一次“鹽人會議”,主要是分配每個成員要攜帶的炊具,、帳篷或其他公用物品,,推選馱隊首領(lǐng),搭配搭檔,,安排“鹽人家庭”成員的各個角色——“爸爸”,、“媽媽”、“法官”等,。其實,,鹽人家庭成員角色都是由清一色的男人擔任。一家之主的“爸爸”由馱鹽隊中德高望重而且馱鹽經(jīng)驗豐富的長者出任,,這個人必須有很好的組織,、判斷和應(yīng)變能力,他將擔負著整個馱隊甚至一個部落,、一個村莊全年的口糧問題,。“媽媽”負責生火,、燒茶,、做飯等?!胺ü佟敝饕獏f(xié)助“爸爸”解決各種糾紛,。此外,“鹽人家庭”中還有煨桑師,、念經(jīng)人,,當然不是專職人員,是由馱隊中會燒香念經(jīng)的人兼任,。 “鹽人家庭”成員分工明確,,各負其責。
此外,,各個成員在家庭中的座位有序,,不能越軌,帳篷右上方為“爸爸”的位置,,“爸爸”左邊是“法官”的座位,。“法官”身后帳篷壁掛了一條繩子,,以此為標志,,稱為“準繩”,。“法官”左邊到帳門為“家庭”一般成員所座,,靠帳門出入方便的座位為第二次馱鹽人的專座,,左邊帳門口是“媽媽”的座位,“媽媽”的左邊是第一次馱鹽人的席位,,這樣便于“媽媽”特別關(guān)照他們。第一次馱鹽人的上方坐煨桑師或念經(jīng)師,。
一切準備就緒,,出發(fā)時全村子的人都出來送行,家家煨了桑煙,,送別的話說了一遍又一遍,,念經(jīng)人也念完了“祈請財神經(jīng)”,鹽人們從不同的村落向第一個聚集地走去……
馱畜們
運鹽的馱畜主要是牦牛和綿羊,。前往鹽湖的路上,,除少數(shù)牲畜馱載鹽人們的食物、衣物,、帳篷和裝鹽巴的空口袋等行李外,,其余牲畜一身輕裝。牦牛背上大多馱著空空的鞍子,,而綿羊則光禿禿的,。有時鹽人們會給牲畜披紅戴綠,特別是那些領(lǐng)頭的牦牛,、綿羊們,,給它們戴一對用牛毛制成的紅耳綴,縫上一塊紅布或者經(jīng)幡,?!?/p>
同為馱畜,牦牛與綿羊所受的待遇卻不一樣,。公牛被牧人們稱作“凱”,,從上次馱運結(jié)束到下次行程開始,鹽人們?yōu)榱俗尅皠P”養(yǎng)精蓄銳,,往往自由放牧在山上,,不必每天歸圈。馱鹽時,,一頭牛要馱百多斤,。馱牛背上架有鞍,加之其身強力壯,、膘悍威猛,,馱牛隊就像一支出征的部隊,,常常讓人們震撼于草原強者的英姿。到夜晚,,鹽人們會將“凱”背上的馱物取下,,給它們喂飽草料,讓它們好好休息,,便于第二天精神抖擻地趕路,。
綿羊的馱隊則與此形成鮮明的對比。它們沒有牦牛那么幸運,。由于藏北草原上缺少木材給羊作鞍具,,鹽人們只好將自家織的粗糙的牛毛花條紋口袋裝上鹽后直接馱在羊背兩邊。綿羊孱弱的身軀要負載一二十斤重的東西,,到了晚上還得不到解脫,。不是趕羊人心狠,而是因為羊只太多,。一般以羊組成的馱鹽隊都有一兩千只,,數(shù)千只鹽袋,鹽人們難以卸載,。就這樣,,馱羊一直背負著鹽袋到終點。不少羊背部皮開肉綻,,甚至腐爛發(fā)臭,,即使馬上宰殺,背部的肉又酸又臭,,難以食用,。不少羊到終點等鹽人們卸下鹽袋便倒地死去。因為鹽袋與被磨破的羊背部濃血粘在一起,,一取下鹽袋,,空氣趁勢涌入羊的胸腔,導(dǎo)致氣絕身亡,。此外,,鹽人們還不像對馱牛那樣給羊供給飲水、草料,,馱羊必須掌握在行進中覓食啃草的技能,,每行兩三步,啃食一口草,。遇到水源飽飲一頓,,沒有水,只能渴上一兩天,。難怪長期在西藏工作的作家馬麗華,、閻振中等都對馱羊生出無限愛憐和贊美,,后者稱這些馱羊“脖子上的銅鈴不時搖曳著獻身精神的悲愴”。
馱鹽禁忌和儀軌
一踏上馱鹽路,,鹽人們就仿佛進入另一時空境界,,換了一種活法。他們將在“鹽人家庭”里擔任不同的角色,,使用與平時完全不一樣的語言,,行事怪異。
鹽人們在“家庭”中的行為必須符合其規(guī)定和準則,。從離開家鄉(xiāng)山頭的那時起,,鹽人們就必須使用另一種語言。這是一種只有牧區(qū)男子才聽得懂的,、句句與性有關(guān)的語言。這種語言很難為外人知曉,。例如當大風(fēng)刮起,,牛糞火“倒灌”不能正常燃燒時,鹽人們就說:“今天的龜頭(煙)總是在飄游(倒灌),,丫頭生不出來了,。” 如果第二天要下雪,,將在雪中行進則說:“明天要日雪了”,。 如果誰說走了嘴或不小心說出了日常用語,將受到懲罰,,例如罰打一壺酥油茶,。
馱鹽途中忌諱女人參加或接觸女人,誰要是犯禁,,將受到同伙們嚴懲,。
裝滿了一袋袋鹽巴,踏上返程前,,鹽人們還有一些儀式,。首先要供奉鹽湖母親,表示感謝,。給湖邊的瑪尼堆換上新的五彩經(jīng)幡,,用糌粑或面團捏成大大小小的牛、羊,,用酥油做成松柏,,或供奉于瑪尼堆前,或投入鹽湖里,。此外,,鹽人們還要完成一些預(yù)祝馱鹽隊順利返鄉(xiāng)的儀式,,用酥油做牛頭放置瑪尼堆上,由鹽人裝扮馱畜和趕畜人,,圍繞瑪尼堆轉(zhuǎn)一圈,,然后回到帳篷前,其余的人假扮著家鄉(xiāng)人歡迎他們順利返鄉(xiāng),。
在馱鹽的各個階段,,鹽人們唱的“馱鹽歌”內(nèi)容、曲調(diào)都不同,。有“離別的歌”,、“裝鹽工具歌”、“途中悲歌”,、“裝鹽歌”,、“生活用品歌”、“馱鹽人贊歌”,。這些“馱鹽歌”不僅豐富了鹽人們的生活,,也豐富了藏族文學(xué)史。
鹽糧交易
春去秋來,,采鹽歸來的牧人們還未洗盡風(fēng)塵,,又風(fēng)風(fēng)火火地踏上了通往農(nóng)區(qū)或邊境口岸鹽糧交易的征程。
1989年在藏北調(diào)查時,,牧民仲懇雍中曾告訴我說,,他們家鄉(xiāng)牧人大都是去彭波、堆?。ɡ_附近)作鹽糧交易,,兩袋鹽換一袋青稞,有時到更遠的山南,、更南邊的錯那,,收入就更好,一袋鹽就能換一袋青稞,。一些人甚至還去阿里普蘭,,以一袋上好的鹽換一袋上好的青稞;做鹽糧交易大宗生意的是富人,,窮人不做,,他們一般用肉、酥油,、羊毛,、羊皮等去農(nóng)區(qū)交換青稞、糌粑、園根等,。仲懇雍中開了一張那時農(nóng)牧交易的清單:
一斤羊毛換三四斤青稞,;
一張羊皮換十多斤青稞;
一斤酥油換五六斤青稞,;
三斤酥油換兩袋園根(一袋約七八十斤)……
牧人們還用“老弱病殘”羊去交換木碗,、馬鞍等。
隨著現(xiàn)代化的來臨,,汽車代替了牛羊,。曾出沒在鹽糧古道上的馱鹽隊,正在逐漸減少和消失,,這是人類在物競天擇中的自然抉擇,,是歷史的必然規(guī)律。馱鹽隊不但長時期,、實實在在在藏民族歷史文化史上起著重要作用,,尤彌珍貴的是,從馱鹽隊的行徑,,人們不難發(fā)現(xiàn)雪域高原這個民族在與嚴酷的大自然的斗爭中的樂觀天性和理念,。一次無以復(fù)加的艱難歷程,竟被他們過得有滋有味,。曾調(diào)查過不少參加過馱鹽隊的牧人,他們都以無比自豪,、無比激動的心情向我們描述了這段一生中非凡的經(jīng)歷,,言談全無艱辛;虛擬的鹽人家庭,、戲虐的語言,、童心未泯的告別儀式將沿途的冰霜風(fēng)雪、暴匪惡獸滌蕩一空,,何其豁達,!何其瀟灑!
關(guān)于我們 丨聯(lián)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 丨 隱私保護丨 服務(wù)協(xié)議丨 廣告服務(wù)
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協(xié)議授權(quán),,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