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是我國一個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民族,,他們所處地域較廣,,大多都在積雪終年不融的雪山腳下,,居住地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這個民族擁有同一文字同一信仰,,但有不同的方言、不同的生存方式和不同的裝束,。俗言道“佛需金鎏,,人需飾修”,大凡有生命的動物,,都無不有愛美和展美之心,。藏族地區(qū)的服飾是頗具獨特民族色彩的,而就康巴服飾言,更是以其自然環(huán)境條件和人對美的追求而衍變發(fā)展成的,、具有獨特風格的服飾,。
寒暑不易的袍
康巴傳統(tǒng)藏族服裝予人以雍容華貴之美,各種裝飾品絢麗昂貴——由金,、銀,、銅、珊瑚,、瑪瑙,、翡翠,、松耳石,、珍珠、寶石,、彌臘,、骨等精工細制而成,故一套衣裝飾品價值可高達10萬元,。
藏族的長袖袍款式大方,,實用,日遮體夜御寒,,有男女之分,,也有冬夏之別,還有農區(qū)牧區(qū)之差,。袍,,康巴語稱為“葛熱”,均以三幅兩襟開擺式,,平肩寬袖大衣襟,,右襟窄,寬大的左襟蓋右襟,,右腋下有扣,,多以銀、珠,、銅為扣,,有的男裝以彩帶扎結系住。袖長超手尖約5寸,。春夏裝袍料是以細呢,、燈心絨、毛料,、貢緞,、氆氌(藏區(qū)自紡的羊毛織品)為主,,冬裝多是羊羔皮做里、復衣料為面的皮袍,,康語稱“察日扎巴”,、“谷巾扎巴”。皮袍以約5寸到一尺左右寬的豹皮,、獺皮鑲領襟,、袖口、下擺,,一則增加厚度保暖,,二則顯豪華,示人以該袍的價值,。
女式長袍分長袖和短袖兩種,。上層貴族或城市婦女的袍長度以蓋至足背為限,農區(qū),、勞動婦女其袍長則到踝關節(jié)以上,,以便于行走、勞動,。男式袍與女式袍式樣大同小異,。男士穿袍是將袍下緣提到膝蓋部位,大襟蓋小襟,,扎帶束腰,,前平后打褶。貴族,、紳士、博學者袍長以膝下2-3寸為宜,;普通人,、年輕人則最長以膝為準。上身可穿兩袖,,但一般露右臂將袖垂于背后,;也可不穿袖,將兩袖系在腰上,,顯得精神,,瀟灑自如。如何穿,,可根據(jù)氣候溫差以及行動方便與否而定,,沒有嚴格的規(guī)定。
牧區(qū)的袍稱為“扎巴”,,夏袍為羔羊皮做的,,冬袍為較厚的老羊皮,,為適應牧區(qū)高寒氣候,此袍一般不掛面子,。著衣為冬長夏短,,不易換洗,故人曰:“一朝著身,,寒暑不移”,。男式袍以豹皮、虎皮鑲邊,,加墨色襟邊為飾,;女式袍以紅、藍,、黑三色布鑲邊,。這種以皮或布鑲邊的習俗歷史悠久。傳說公元7世紀中葉,,吐蕃軍隊四處征戰(zhàn),,軍隊規(guī)定對有功英雄記功,獎賞是將名貴的水獺皮,、虎皮,、豹皮割為條狀帶,授時將皮條像哈達一樣掛在脖子上,,三種不同的獸皮表示三種不同等級的功勛,,隨后為表其立過功而將此皮縫合在衣領上作為標志。隨著時代的變遷,,以這三種獸皮鑲邊已不再是功績的等級區(qū)別,,而成為習俗,是財富多少的標志了,。它既美化了單調的皮袍,,又顯示了各自的經濟實力。
康衣別致
康巴婦女的衣有襯衣,、短袖外褂兩種,。襯衣以各種顏色的綢、絲,、縐,、印度棉綢為料,但不包括桔黃,、淺黃兩色,,因此二色只有僧人、貴族男性,、頭人才能用,??钍接袃煞N:一種領柱為單扣、雙扣和三排扣,,嵌黑色壓條為飾,,主要流行于康定、乾寧,、道孚一帶,;而巴塘、甘孜,、昌都一帶是寬邊圓形翻領(現(xiàn)代稱青果領),。男衣則有襯衣和短褂兩種??布缍嘁匝蚱?、狐皮、狗皮制成,,左襟蓋右襟,,長度齊腰臀間不一。短褂用金絲緞鑲邊,,一般用毛料,、呢子、燈心絨等為面料,,有單夾棉皮之分,。古有文字記載:“康人衣別致,綴羅之珍,,綢緞之美,,庫金為緣,紫銅著扣,,襲多用絹,、縐……”可見康區(qū)服飾早已被先人所評述。
繁多的帽帕
康區(qū)藏族講究戴帽子,、包頭帕。用時區(qū)別于地區(qū),、氣候,,人的身份、地位等,。如僧人與俗人,,過去貴族與平民……都有差異。早在敦煌出土的《吐蕃贊普傳》中及明代的戲劇家湯顯祖的劇作里都有生動形象的描繪,,可見藏族此習俗歷史悠久,。
帽大致可分為金氈帽,、狐皮帽、大盤帽,、遮陽帽,。
金氈帽康方言稱“郎西夏莫”,意為四耳帽,,過去用印度進口的黑色氈呢做,,帽環(huán)5-6寸寬,圓筒形,,下緣有對稱的兩大兩小耳翼,,翼以黑呢為面,里料為黑色皮毛,,筒以金絲緞面,,纏枝紋、卷葉紋,、水波紋為飾,。男帽紋飾素,筒高,,戴時四耳外翻,,看去華貴、高雅,。這種帽只流行于城市和農區(qū),。狐皮帽有兩種,一種是用整張皮為一頂,,戴時包纏頭部,,其頭尾相系于后腦部或尾垂于肩,頗有活狐盤于頭之感,;也可作圍脖,,美而威,令人不覺畏懼三分,;另一種是將一張狐皮做兩頂帽子,,面料一般也是金絲緞,筒式開叉,,叉口于后,。該帽男女皆宜,只是男式叉口是飄帶,。氈笠式帽,,白色毛呢為料,帽為圓錐形,,防水御寒,,主要流行于與安多相鄰的半農半牧區(qū),。遮陽帽也稱博士帽,用于春夏季,,為各地藏族所喜愛,。打箭爐和木雅地區(qū)有一種女式帽,款式獨特,,戴著雅觀,。該帽以黑色布料為帽筒,即先做成圓臺筒形狀,,1.5尺左右為帽襄,,帽的尖端為褶封口,有紅黃綠三色環(huán)形裝飾圈,,帽的底端開叉口,,貼有6-7寸寬的羊羔皮做里,面上以紅綠黃三色條鑲邊,,最邊緣為1寸寬的獺皮帽沿,。皮端覆前額頭頂,整個帽襄后垂于背,,發(fā)辮盤于頭上以固定帽子,。
昌都、德格,、甘孜,、道孚、丹巴,、巴塘等地的婦女多頂頭帕,,特別是昌都一帶的男性普遍包赤色、紫色頭帕,,有“紅帽紳士”之稱,。
頗有特色的靴
腳穿的鞋,對于藏民族而言過去主要穿靴,,靴必有筒,,故有長筒短筒之分??蛋鸵粠б择R靴為主,,筒長至膝,多是皮革做成,,款式多樣,男女有別,。
長筒靴一則在雪地行走不濕,,保暖,,二則適于騎馬,不易掉,,上下馬方便,。俗稱的藏靴有兩種,一種是以彩色皮革,、呢子制成,。紅色皮革白呢子兩色的軟靴為僧靴,黑紅皮革,、紅呢子制成的靴為普通靴,,底部厚1寸多,幫似船形,,靴尖圓形,,頂向上翹,類似犬鼻,,靴筒以軟呢料制作,,筒長至膝蓋,有專用靴帶束之,。靴帶寬1寸左右,,有毛織品、絲織品,、棉織品,,許多種紋飾圖案,顏色,、圖案隨編織者意,。一種是極為普遍的自制原色皮革做成,靴底為一張厚皮,,靴中墊有牛羊毛或軟草,,靴幫也是船形。這種靴多流行于農牧區(qū),。還有一種叫云南迪慶靴,,船形幫,靴底厚約1寸,,且釘滿了圓釘,,靴幫為黑色呢子、平絨或燈心絨,,有男女式之分,,是云南迪慶的特產之一,多流行于城市。
腰帶 圍腰
藏民族的男女老幼,、僧俗人等,,無不束腰帶。腰帶有毛織,、絲織,、線織品,寬窄不一,,質量價值也不同,,一般長約1-1.7米,有單層和雙層之分,。
圍腰,,藏語稱幫典,是由棉,、毛,、絲織成的、有多彩條紋的紡織品,,它確實是藏族的一種特殊標志,。在康區(qū),大部份婦女系的幫典是用有暗花的黑色布,、黑貢緞,、黑絲綢為料,大致1.5×2平方尺左右,。這種僅流行于康定,、道孚、丹巴,、乾寧等地,。巴塘、昌都,、德格一帶的已婚婦女系多色彩條圍腰,。城市婦女的圍腰小巧而精致,顏色搭配淡雅,,上端兩角有花紋或貼花,;農村婦女圍腰寬而長,色彩艷麗,,彩條相對寬些,。
佩飾工藝品
藏族民間工藝品是他們物質生活與精神文明兩方面的反映,它集中體現(xiàn)了藏族古老文化的多姿多彩和鮮明的民族特性,,特別是手工藝品,、金屬制品和毛紡織品,。如鈑金成形、雕鏤花紋,、浮雕暗印,、拉絲盤紋、鎏金技藝,、嵌技等技術。明清兩代已有將藏族工藝品作為禮品贈送王宮王室和與鄰國交往中的饋贈品的記載,。
藏族佩飾的選擇與佩戴是隨年齡,、身份、地位,、愛好,、衣著不同而不同的。佩飾大體可分為頭飾,、首飾,、腰飾等。
頭飾有發(fā)飾,、頭頂飾,,如珊瑚樹、琥珀做成的頂在頭上的各種裝飾品,,也有用金,、銀、九眼珠等做的,。
首飾可分為耳環(huán),、戒指、手鐲,、項鏈等,。藏族過去戴的耳環(huán)多是金銀包珠,而不是環(huán)狀耳飾,;戒指不僅是裝飾品,,又稱驅環(huán),有避邪之意,,其更主要的意義在于是愛情婚姻的信物,,表示婚姻狀況;項鏈的主要組成有九眼珠,、珊瑚珠,、綠松石、黃琥珀等,,有的價值幾萬元,;領花(領扣),,有金包石或銀包珠的,非常獨特,。
還有一些特有的配飾,。嘎烏曾是護身符,經百年衍變,,現(xiàn)在也是佩飾之一了,,其質地差別極大,金銀,、銅鐵做的都有,。腰佩,由金銀嵌珠,、鏤空花紋嵌各種珠寶,,寬帶形系于腰間,也有長條形垂于腰下,,還有單股或多股銀鏈,,一端系于腰帶上,另一端吊著鑰匙,、鈴當,、挖耳勺、牙簽等,,既為裝飾又很實用,。腰刀是藏族男女隨身佩戴最普遍的,男式刀寬而長,,橫插腰間,,女式刀窄而短,5寸以內,,豎掛于腰側,,刀鞘與刀柄均為銀嵌珠,浮雕紋飾,,十分精巧,。它不僅是使用、防身工具,,也做為一種裝飾品,。
關于我們 丨聯(lián)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 丨 隱私保護丨 服務協(xié)議丨 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協(xié)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