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醫(yī)學理論認為藥物與五行有關,,其性,、味,、效亦源于五行。五行(土,、水,、火、氣,、空)中土為生物生長之本源,;水為生長之汁液;火為生長之熱源,;氣為生長運行之動力,;空為生物生長之空間。五行缺一,,生物則不能生長,。這就闡明了藥物生長與自然環(huán)境的統(tǒng)一關系,。同時又指出;土水偏盛的藥物味甘,;火土偏盛的藥物味酸,;水火偏盛的藥物味咸;水氣偏盛的藥物味苦,;火氣偏盛的藥物味辛,;土氣偏盛的藥物味澀。 藏醫(yī)在臨床上用藥是根據(jù)藥物的六味,、八性,、十七效辯證主方。
六味即甘,、酸,、咸、苦,、辛,、澀,。藥物的六種味對于治療疾病販作用也就各不相同,。總的來說,,甘,、酸、咸,、辛能治隆?。豢?、甘,、澀味能治赤巴病,;辛酸,、咸味能治培根病。 還詳細指出了每一味各自的作用和過量的過失,。例如:甘味具有增強體力,、補氣固本,榮潤膚色,,延年益壽,,開竅舒胸,生肌愈瘡,,治隆赤病的功效,。用量過度,,滋生培根病及脂肪,降低陽氣等過失,。甘味能治隆赤病,,但是除了甘味陳青稞及干燥地區(qū)之畜肉外,多數(shù)甘味易于滋生培根病,,惟有野牛肉,、魚、羊肉,、蜂蜜卻對治病培根病有益等,。
藥味經過消化后之變化:藥物入胃,通過胃的消化分解,,能使用權原有之味發(fā)生變化,。如甘咸兩種藥物,經過初步培根消化后,,則化為甘味,。酸味在中期赤巴消化后,仍然化為酸味,??唷⑿?、澀三味在后期等火風消化后,,轉化為苦味。經過消化后的藥味作用是,,甘味能治隆與赤巴?。凰嵛赌苤闻喔c隆??;苦味能治培根與赫巴病。
八性,,即重,、潤、寒,、鈍 ,、輕、糙,、熱,、銳。藥性“生,、潤,、寒,、鈍”者可治隆病、赤巴??;藥性“輕、糙,、熱,、銳”者可治培根病。
十七效,,即藥物具有柔,、生、溫,、潤,、穩(wěn)、寒,、鈍,、涼、軟,、稀,、干、燥,、熱,、輕、銳,、糙、動等十七種效能,。 每種藥物都具有固定的性味,、效。必須根據(jù)十七效的對治配伍主方,。
所謂對治,,就是兩兩相對,其性相反,,一為藥性,,一為病性。如寒與熱,,寒性病用熱性藥治之,,熱性病用寒性藥治之。
關于我們 丨聯(lián)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 丨 隱私保護丨 服務協(xié)議丨 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協(xié)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