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就西藏昌都,、四川康定一帶流行的鍋莊舞,,熱巴和康巴弦子的內(nèi)容和形式進行初步探討,認為“果卓”(鍋莊舞),,“熱巴”和“康諧”是獨具特色的藏族民間歌舞,,也是藏族群眾喜聞樂見的自娛性集體歌舞。
關鍵詞:果卓,;熱巴,;康諧。
藏族舞蹈是藏民族生活的縮影,,是藏民族悠久歷史文化傳承和相沿成習的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體現(xiàn),。藏族舞蹈歷史悠久,源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娛樂和祭祀,。舞蹈如同體育具有娛人和自娛性質(zhì),能增進智慧和健康,,是藏民族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內(nèi)容,。在西藏昌都、四川康定等地十分流行“果卓”(鍋莊舞),,表現(xiàn)技巧,、技藝的“熱巴”和“康諧”(弦子)。鍋莊,、熱巴舞和康諧不僅花樣多,,技巧高,而且又與藏東傳統(tǒng)藝術相結(jié)合,,揉體育,、音樂、舞蹈為一體,,顯出獨特的藏東舞蹈藝術的特色,。
一、鍋莊
鍋莊藏語稱為“卓”,,是一種獨具特色的藏族民間歌舞,,也是藏族群眾喜聞樂見的自娛性集體歌舞,,流傳在廣大的藏族地區(qū)。在節(jié)日或農(nóng)閑時跳,,男女圍成圓圈,,自右而左邊歌邊舞。誰也說不清它產(chǎn)生于什么時候,,只知道它源于一種古老的宗教祈禱儀式,。那時的藏區(qū)屬于政教合一的社會體制,宗教在人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各種宗教活動浸透在人們的日常勞動生活中,。鍋莊早期與西藏奴隸社會的盟誓活動有關,后來逐步演變成為歌舞結(jié)合,、載歌載舞的圓圈歌舞形式了,。《衛(wèi)藏通志》說它是圍著支鍋的石樁而舞的意思,?!段鞑匚璧父耪f》載:以前的康定一帶,有一種商業(yè)性組織叫“鍋莊”,,這類商行收購土產(chǎn),,代辦轉(zhuǎn)運,設有客棧,,沿途過往的藏族商賈常攜騾幫宿居其中,,晚上,他們往往在院內(nèi)曠地壘石支鍋熬茶抓糌粑,,茶余飯后圍著火塘歌唱跳舞,,以驅(qū)一天的勞累與疲勞,保持旺盛的精力,,適應惡劣環(huán)境,。在古代,藏民跳鍋莊多施于祭壇禮儀,,宗教色彩很濃,,跳時比較拘謹,神情端莊,,“多垂頭,、俯袖、束手而舞”,,近代鍋莊舞外部舞姿變化較大,。清人李心衡所著《金川瑣記》中稱,藏民“俗音跳鍋莊嘉會”,,其舞蹈形態(tài)是“男女紛沓,,連臂踏歌”、“攜手成圈,,騰足于空……”,。鍋莊舞除禮贊佛菩薩寺院之外,更多的是寄物言情歌詠山川景色,,贊美家鄉(xiāng),,傾吐愛情,歌頌幸福生活等,。如歌詞中有“雪山啊,,快閃開,雄鷹要展開翅膀,;森林啊,,快讓路,青年人要邁步狂舞……”的豪情奔放,。其舞姿矯健,,動作挺拔,既展現(xiàn)舞姿又重情緒表現(xiàn),,顯示了藏族人民的剽悍氣質(zhì),。
鍋莊根據(jù)區(qū)域性特點,可分為北路卓,、南路卓,、東路卓3類。北路卓舞步結(jié)構(gòu)一般為一舞一曲周而復始的一段體,,也有前慢后快的舞步結(jié)構(gòu)差異,。北路卓舞步穩(wěn)沉柔韌,自身動作十分豐富,,男舞者動作豪放風勁,,女舞者含胸垂臂動作較小,形成秀麗端莊與雄健奔放的強烈對比,,代表性音樂有十余種,,南路卓舞蹈古樸、典雅,、端莊且有韻味,;代表性音樂有七種。東路卓特點是隊形多變,,舞蹈特點在于腳步的踏,、跺組合,動作力度強在于“剛”,,舞步輕盈在于“柔”,,而連樣這些動作的關鍵在于膝部的柔,、脆交替的“顫份兒”,代表性音樂有“薩里喂”“阿口熱翁”等,。也還有結(jié)構(gòu)不同的單項節(jié)目,,如“羊毛鍋莊”、“兔子鍋莊”鍋莊舞有很多動作是順手順腳,,能夠充分鍛煉人的協(xié)調(diào)能力,。鍋莊舞又根據(jù)在不同地區(qū)的特點分為以下幾種。
(一)昌都鍋莊:在昌都地區(qū)民間時逢節(jié)日,、慶典,、婚嫁喜慶之際,空曠的場地上,,庭院里男女相聚,,男性著肥大筒褲有如雄鷹粗壯的腿,女子脫開右臂袍袖披于身后飄逸灑脫,。男女各站一邊拉手成圈分班唱和,,通常由男性帶頭啟唱,歌聲嘹亮穿透力強,,舞群和著歌曲作“甩手顫踏步”沿圈走動,,當歌詞告一段落后,眾人一齊“啞”的一聲呼叫,,頓時加快速度,,撒開雙臂側(cè)身扭腰大蹉步跳起,揮舞雙袖載歌載舞,,奔跑跳躍變化動作,,尤以男性動作幅度較大,伸展雙臂有如雄鷹盤旋奮飛,。女性動作幅度較小,,點步轉(zhuǎn)圈有如鳳凰搖翅飛舞,具有體育運動的健美,、明快,、活潑等特點。鍋莊舞形式多樣,,反映過去生活的叫“羊毛鍋莊”,;反映婚慶的叫“吉慶鍋莊”;表現(xiàn)生活情趣的有“兔子鍋莊”(模擬兔子跳的動作),、“醉酒鍋莊”(有摹仿醉漢神態(tài),、顯示身體靈巧的嬉戲動作)和啞巴鍋莊。鍋莊舞舞姿矯健,動作挺拔,,既展舞姿又重情緒表現(xiàn),,舞姿順達自然,優(yōu)美飄逸,,體現(xiàn)了藏族人民純樸善良,、勤勞勇敢、熱情奔放,、剽悍的民旗性格。
(二)嘉絨鍋莊:在川西北高原流行的嘉絨鍋莊是藏族舞蹈中是目前所知,,唯一一個有文字記載的藝術表演形式,,據(jù)清朝李沁所著《金川瑣記》中可以看出嘉絨人對鍋莊的喜好程度。文章說:“嘉絨藏人喜跳鍋莊,,喜令日當中,,——男女分別連臂踏歌,欣欣有色,,腔清屈,,借以消愁,觀其手舞足蹈,,長吟詠嘆,,又似一定節(jié)奏?!庇纱丝梢娂谓q人跳鍋莊由來已久,。
(三)新龍鍋莊: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龍的新龍鍋莊古樸道勁,粗獷奔放而又剛?cè)岵?。女舞者含胸垂臂動作較小,,秀麗端莊,如含苞的花朵,,是女性陰柔美之極至,;男舞者雙臂揮舞,腿部跳踢有力,,常似雄鷹展翅,,豪放剛勁,極具雄性陽剛之美,。
新龍人能歌善舞,,人們常常借歌舞傳情?;虻鸵鳒\唱,,訴說憂傷;或高歌勁舞,,抒發(fā)奔放的情懷,;或婉轉(zhuǎn)纏綿,,表達款款的深情。對山川神靈的禮贊,,對甜蜜愛情的追求,,對幸福生活的憧憬,都是歌舞的內(nèi)容,。也許,,沒有了歌舞,生活便不完整,。每逢喜慶佳節(jié)和民間傳統(tǒng)聚會如賽馬會,,耍壩子等,男女老少便翩翩起舞,,跳起優(yōu)美的鍋莊,。無需華麗的舞臺,不用時髦的器樂伴奏,,只要擇一平地,,男女各列一隊,人數(shù)不限,,圍成一個圓圈,,踏歌而舞。男女隊輪番和歌對舞,,一輪又一輪,。組織者還不斷向歌舞者敬獻哈達、青稞酒,,以示祝愿,。酒酣情濃,歌舞不休,。夜間,,再點燃一堆篝火,陶醉至深夜,。有時,,歌舞幾日不輟。
二,、熱 巴
“熱巴”又稱鈴鼓舞,。熱巴舞(鼓舞)是一種融說、唱,、舞,、雜技、武術和氣功為一體的綜合性表演藝術。熱巴舞有一套相對固定的程序,,由12個節(jié)目組成,,全套節(jié)目需要5個小時?!盁岚汀边^去是專業(yè)民間藝人賣藝求生的一種技巧和難度很大的舞蹈,。熱巴隊的組成一般以家族為核心,或幾家人合作組隊,,多者20人,,少者四五人,都是能歌善舞又各懷絕技,。有弦子(牛角胡),、鼓、鈴鐺等樂器伴奏,,整場演出完整嚴謹?!盁岚汀敝v究舞姿的優(yōu)美,,編排難度高的動作,像古代的百戲,,帶有雜技,、武術等難度較高的技巧。舞時,,男女人數(shù)相等,,由領舞人扮主要角色,在鈴聲中,,通過跳,、轉(zhuǎn)、翻動作,,圓好場地,,招來觀眾,然后男女演員上場,,表演中,,男搖銅鈴、女敲手鼓,,伴隨著鼓點,,應節(jié)奏而舞,舞者腰間系有短裙狀的用羊毛或牛毛編織的染有三色或五色的辮條,,隨著各種強勁有力的高難度動作,,裙條飄起,剛中見柔,瀟灑自如,。表演者很講究單腿旋轉(zhuǎn)和各類蹦子,、串身翻等動作,如女子“帶鼓平轉(zhuǎn)”,,“貓?zhí)怼?、“正反轉(zhuǎn)”、“高低擊鼓”等變化多端,,情緒灼熱,。男子的技巧表演更扣人心弦,如表現(xiàn)動物形態(tài)的“兔子跳”,、“扭身舞”,、“滾毛”或“走矮子”;表現(xiàn)氣功內(nèi)容的“尖刀刺腹”,、“夾刀旋轉(zhuǎn)”,、“滾牛角尖”等動作。其動作節(jié)奏激烈緊張,,表情豐富,,情緒奔放,粗獷豪邁,,英武豪放,,尤其具有較高的技藝和趣味性,既能娛樂,,又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深受藏族人民的喜愛,是一種很有健身作用的民族民間體育舞蹈,?!盁岚汀绷鱾髟谖鞑貣|部的昌都、工布一帶和云南,、四川,、青海玉樹藏區(qū),并名傳國外,。
在熱巴舞中最有特色和代表性的是昌都地區(qū)丁青熱巴舞,,據(jù)說熱巴舞起源于瓊布丁青,其創(chuàng)始人傳說是瓊布?米拉推巴嘎,,也叫米拉日巴,。傳說昌都地區(qū)丁青縣當時屬熱帶氣候,有大象在此生存,,殺大象取其皮鋪在地上,,并在上面跳舞祭神,,由此創(chuàng)造了熱巴舞。丁青熱巴舞分三個流派,,即流行于色札的嘎措熱巴,,也叫色札熱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流行于覺恩的窩托熱巴,,技巧性很強,距今已有940多年的歷史,;流行于桑多的冬洛熱巴,,也稱康沙熱巴,是一種典型的家族式熱巴,,距今有300多年的歷史,。三種熱巴的表現(xiàn)形式大同小異,均以粗獷豪放的舞蹈動作和高難度及舞蹈造型聞名于世,,音樂以淳樸明亮,、高亢激昂、奔放流暢為特點,。均以避災祛禍,、慶祝豐收、祝愿吉祥為主要內(nèi)容,。
三、康巴弦子
敦煌156號洞窟的一面石壁上,,繪有名為“張儀潮出行圖”,、“宋國夫人出行圖”的晚唐壁畫,其上出現(xiàn)了聯(lián)臂踏歌,,圍圈起舞的舞者形象,。這種長袖飄飄,繞圓而舞的舞蹈就是今天藏族人民稱之為,?!抵C”的一種藏族民間歌舞?!翱抵C”,,即“康巴人跳的舞”,她的家鄉(xiāng)就在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巴塘縣,,當?shù)厝朔Q之為“嘎諧羌”,,譯稱“圓圈舞”,又名“巴塘弦子”,。在巴塘一年一度的民族傳統(tǒng)節(jié)“央乃節(jié)”及每年的春節(jié)和其它一些節(jié)假日,,都要舉辦上千人參加的農(nóng)民弦子調(diào)演,,其熱鬧場面,堪稱一絕,。
巴塘弦子源出于古老的宗教祭祀舞蹈,。從公元667年吐蕃王朝開國贊普松贊干布之時起,巴塘弦子在這塊領主不斷更換的土地上,,時輪一樣運轉(zhuǎn)了近14個世紀,。巴塘人以千年不變的柔情和心態(tài),圍繞著一個圓圈,,在長江上游的雪山草地上演繹著人心,、人情、人性的歷史和故事,。無需儀式和舞臺,,只要亙古那塊飄云的天空和大地就足夠了。只需一把自制的牛頭羊皮弦胡拉起來,,就會有應和著琴音的召喚,,從果木和青稞地旁的村寨中走來的男女,在月色如燈的夜晚,,在篝火邊,,在陽光下,在金沙江畔綠樹成蔭的任何一塊空地上,,手臂聯(lián)著手臂,,心與琴和,人與袖通,,劃出一個像世界一樣廣大,,人心一樣深邃的圓。
輪回圓是巴塘弦子,,甚或康巴民間,、宗教舞蹈最基本的美學思想,體現(xiàn)了藏民族完美的精神境界和人心追求,。人體繞著心轉(zhuǎn)動起來的時候,,長袖揮出的是心的形象,腳與大地相接,,踏出的是心的節(jié)律,。過去與未來,歷史與神話,,人生與夢想,,生與死,終點和起點聯(lián)接在一起,。心與心連結(jié)在一起,。男人和女人,,老人和孩子,一個個村寨融匯成一個民族,,在心的舞動中,,化成了一個完美的圓。圓是藏民族同神靈交流,,與天地對話的一種方式,,一種途徑,是與這塊土地和天空一齊奉獻給未來人類的宇宙圖譜,。圓的文化,,是一種用心去領悟,用心去頌訴,,用心去舞,,去歌唱,用心去愛的文化,。如果人類不可能因為神或歷史團結(jié)在一起,,也許可以通過人心。以圓的方式,,團結(jié)在人心的周圍,,這是歷史的意義和人類永恒的向往。巴塘弦子在成為更人性的歌舞的那天,,就越來越接近勞動,,越來越接近生活,越來越接近男人和女人的身體,。她一步步擴大著勞動的含義,,一步步擴展著愛情和豐收的含義。
參考文獻
何永才:《西藏舞蹈概說》,,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5頁,,第49頁。
馬成富:《一支獨秀——嘉絨鍋莊》,,《中國西藏》,,2004一年第五期,第60頁,,第68頁,。
徐康玉:《永遠的新龍鍋莊》,《中國西藏》,,2000年第4期,,第34頁,,第37頁。
楊丹叔,、陳明凱:《圓的歌舞圓的文化圓的歷史》,,《中國西藏》,2000年第4期,,第37頁,,第38頁。
[作者澤吉系西藏大學藝術學院教師]
關于我們 丨聯(lián)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 丨 隱私保護丨 服務協(xié)議丨 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協(xié)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