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時期的宮廷舞蹈,,主要是指從公元629年松贊干布執(zhí)政到公元842年藏王朗達瑪滅佛,,吐蕃帝國逐漸滅亡,前后近300年之間的王室宮廷舞蹈,,我們稱之為吐蕃時期的宮廷舞蹈,。
公元629年,,藏王松贊干布統一了西藏各地各自為政的分裂局面,逐漸建立起了強大的吐蕃帝國,,為了順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松贊干布分別迎娶了尼泊爾赤尊公主和大唐文成公主,隨著兩位公主的入藏,佛教文化也隨之分別從喜馬拉雅山的南麓,,以及中原漢地傳播到了雪域吐蕃,,由此,對藏族歷史文化產生了及其深遠和重大的影響,。
藏史記載,,藏王松贊干布為了迎接赤尊公主和文成公主的到來,曾專門派遣了樂舞隊,。這是目前我們看到的吐蕃時期有關樂舞表演的最早記載,。《西藏王臣記》曾描述文成公主到拉薩時:“公主身著綾羅錦緞衣服,,佩戴奇珍異寶的裝飾品,,25位美麗之宮女彈奏琵琶、吹奏樂器,,吐蕃各位大臣相倫致力迎接,。”又如,,藏王松贊干布為了慶祝頒發(fā)吐蕃第一部法律《十善法》舉行了盛大的慶典活動,,在慶典儀式上表演了由16個藏族少女組合成的歌舞演出。藏文史料《西藏王臣記》形容說:
戴上面具裝扮成獅?;⒈?,
打鼓奏樂的,跳舞獻技的,,
都在御前盡力顯弄技藝,。
還演奏天界的大鼓和琵琶,
各種曲子在半空中繚繞,。
焚起沉香旃檀各種香料,,
芬芳馥郁,隨著風兒飄蕩,。
傘蓋法幢的瓔珞輕輕擺動,,
各色旗幟林立,布滿空中,。
美麗可愛的十六姑娘,,
佩戴各裝飾舉起鮮花,
唱歌跳舞使人心弛神逸,。
以上所說的由16個姑娘表演的歌舞,,就是吐蕃時期著名的宮廷舞蹈“諧欽”。據說,,這種舞蹈是吐蕃時期宮廷內舉行國家慶典時經常表演的16人舞蹈,。吐蕃王朝滅亡后,,這種宮廷舞蹈流散到了王室宮廷之外,,開始與民間舞蹈結合,,由此形成了藏族獨特的大型舞蹈形式“諧欽”。例如,,流傳在今天西藏日喀則地區(qū)拉孜縣境內的“吉魯諧欽”開場歌,,便可印證吐蕃時期的“諧欽”歌舞:藏族原始苯教認為,世界是由上界,、中界和下界三部分組成的,,因此,表演“諧欽”時便要分別邀請三界的仙女一起進行歌曲表演,,諸如唱詞說:
“諧本我去了,,諧本我去了,如果打開了歌的大門,,天神的公主請五位,,增神的公主請五位,魯神的公主請五位,,三五一共一五位,,加上諧本我十六人?!?/p>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諧欽”是吐蕃王朝時期重要的宮廷舞蹈之一。但從以上的材料分析,,吐蕃時期的宮廷舞蹈,,同時也包括了面具舞蹈,以及模擬獅子,、老虎,、豹子、牦牛等的擬獸舞蹈,。
從藏文史料來看,,尼泊爾公主赤尊和唐朝文成公主的進藏,不但為藏族經濟文化的發(fā)展,,同時也為藏族樂舞文化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例如,從史料看,,兩位公主進藏時都帶有各自的樂器和樂舞,。大昭寺內歡迎文成公主進藏的壁畫也生動真實地記錄了吐蕃人載歌載舞的喜悅場景。從大昭寺壁畫記錄來看,,當時常見的舞蹈有牦牛舞,、獅子舞、鼓舞、諧欽,、以及摔跤等雜耍性質的逗樂表演,。鼓舞的表演多為男性,而“諧欽”則為女性表演,。諧欽的表演者著仙女式的長裙,,天衣飄帶,瓔珞臂釵,,舞蹈神態(tài),,優(yōu)雅嫵媚,似天女下凡,,踏樂而舞,。在大昭寺這幅著名的《文成公主進藏壁畫》中,也生動反映出當時吐蕃流行的各種樂器,,諸如,,琵琶、笛子,、嗩吶,、嗶旺、扎年,、長鼓,,以及藏族傳統的高低達瑪皮鼓等多種樂器。
吐蕃時期的歷史文獻《巴協》,,以及后來的《柱間史》,、《王統世系明鑒》、《漢藏史集》等藏文文獻中都記錄了吐蕃時期修建大昭寺,、小昭寺,、昌珠寺、桑耶寺等著名寺院落成開光慶典中的樂舞表演,,為我們了解吐蕃時期的宮廷樂舞和民間樂舞提供了難得的文字資料,。
《王統世系明鑒》曾形容大小昭寺落成慶典時的樂舞表演,各位菩薩贊頌吉祥,,大梵天及帝釋天等天神降下大花雨,,各個仙童天女拿著寶蓋、寶幢,、經幡,、瓔珞、念珠等,,擊鼓敲鑼,,搖鈴,、吹笛,奏起天神音樂,,并焚燒天香,,如馬拉亞山的微風徐徐吹來,香遍十方,,仙童天女等起舞稱贊。
吐蕃時期的宮廷舞蹈,,自松贊干布開始,,至公元8世紀時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隨著吐蕃王朝與周邊尼泊爾,、印度,、克什米爾、西域,、中亞大食等國的經濟文化交往,,吐蕃文明逐漸走向了輝煌的頂峰。伴隨著軍事的進攻,,貿易的往來,,文化的交往,這一時期的吐蕃文化融合南亞次大陸文化,,西域中亞文化,,以及中原漢文化,形成了藏族歷史上燦爛的吐蕃文明,。
與此同時,,吐蕃時期的宮廷舞蹈無論在規(guī)模上,表演上,,還是舞蹈的種類上都比此前有了較大的發(fā)展,。尤其值得一提是金成公主的入藏,印度佛教大師蓮花生等的入藏等都分別對后期藏族文化的發(fā)展產生了積極深遠的影響,。
公元779年,,在藏王赤松德贊的大力扶持下,在蓮花生大師,、寂護等印度,、漢地高僧大德們的積極努力下,在西藏山南雅魯藏布江邊修建了藏族歷史上第一座佛法僧俱全的寺院——桑耶寺,。
為慶祝桑耶寺的落成和佛像開光,,吐蕃王室舉辦了大型的系列慶祝活動,,有史料記載慶典活動持續(xù)了一年之久,。慶典期間,,進行了龐大的宮廷歌舞表演,此時,,吐蕃王朝已出現了多種樂舞表演形式,,甚至是百藝表演。吐蕃與大唐連年的征戰(zhàn),,使得兩國百姓遭受極大的戰(zhàn)亂之苦,,公元822年,唐蕃兩國再次結盟重歸于好,。為了此次拉薩會盟,,在吐蕃國王宴請大唐特使的宴會上,吐蕃藝人表演了宮廷樂舞,。大唐首席代表大理卿劉元鼎在其行紀中記錄說:
“飯舉酒行,,與華制略同,樂奏秦王破陣曲,、奏涼州,、胡渭、錄要,、雜曲,、百使皆中國人?!?/p>
可見,,此時的吐蕃帝國不但吸收了中原的樂舞文化,同時也吸收了西域龜茲,、河西等地的樂舞文化,,使其樂舞文化有了重大的發(fā)展并由此形成了吐蕃時期的舞蹈風格特征。
總體看,,赤松德贊時期的宮廷舞蹈種類繁多,,比較常見的有披著獸皮進行狂舞的傳統擬獸舞蹈,有獨具民族特色的宮廷大型舞蹈諧欽,;還有古樸原始的白面具舞蹈,,以及有說有唱,有舞的詼諧幽默情趣的曲藝表演,。(見圖大昭寺壁畫,、桑耶寺壁畫樂舞)
《王統世系明鑒》記載:在這吉祥桑耶寺,舉行開光慶典時,,在那圓湖中心處,,長出美麗蓮花樹。
國王坐在金座上,,五位美麗的王妃,,盛裝打扮伴君王,,衛(wèi)藏各幫之民眾,歡樂舞蹈幸福歌,,逐日演唱無間斷,。黑頭庶民滿天地,鐃鈸古樂如雷震,駿馬亦無奔駛處,。衣著美麗手擊鼓,,童男少女歌且舞,又扮?;ⅹ{形,,頭戴面具舞吉祥,絲竹鼓樂獻王前,。如此君臣皆歡喜。(《王統世系明鑒》薩迦索南堅贊著,,陳慶英,、仁慶扎西譯注,遼寧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73頁。)
《蓮花生大師本生傳》中記載桑耶寺慶典時說:“打鼓跳舞戴面具,,山上坐滿圍觀者,。”
這些文字史料生動地展現了吐蕃時期宮廷舞蹈的發(fā)展狀況,,對照桑耶寺慶典時的壁畫作品,,我們可以清晰地了解到當時吐蕃宮廷舞蹈文化的方方面面。例如,,在該寺的慶典圖中,,在圓形的曼陀羅廣場中,四方都繪制有不同風格特征的舞蹈造型,,這些真實生動的畫面是我們了解1300年前藏族舞蹈極其珍貴的圖像資料,。
吐蕃時期的宮廷舞蹈
藏族古代舞蹈面具
布達拉宮中壁畫中的牦牛舞蹈圖
桑耶寺壁畫慶典舞蹈圖
山南桑耶寺
關于我們 丨聯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 丨 隱私保護丨 服務協議丨 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