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戲,,在祖國的藝術百花苑中可以說是一個獨具一格的藝術劇種門類,。由于它的舞蹈風格和唱腔獨具特色,,特別是其生動豐富的內涵及饒有情趣的故事情節(jié),,為千百年來雪域民眾所喜愛。作為一種原生態(tài)文化,,應該如何更好地傳承和發(fā)展并提到保護,,覺木隆農民藏戲藝術團的大膽探索給了我們啟示。
覺木隆藏戲團表演打阿嘎,。攝影:王舒
覺木隆藏戲團演出,。攝影:王舒
2007年“五一”黃金旅游周,拉開了西藏本年度旅游旺季的序幕,。在拉薩格桑林卡對面的拉薩拉姆神韻文化旅游傳媒有限公司的民俗村里,,涌滿了來自各地的游客。原來,,這里正在上演有別于現(xiàn)代專業(yè)劇團所演出的精彩藏戲,被稱之為“西藏民族原生態(tài)文化藝術演出”的藏戲節(jié)目,。之所以稱之為原生態(tài)文化藝術,,是因為這里所有演職人員均來自本土本鄉(xiāng)的藏族農民。
這些來自拉薩市堆龍德慶縣乃瓊鎮(zhèn)加熱村的覺木隆民間藏戲團所表演的節(jié)目,有別于正規(guī)劇團的科班味道,,充滿了濃郁的原生態(tài)神韻,,這正是深得前來觀光的國內外游客喜愛的地方。雖然對于劇情游客們來不及作深入了解,,但從這些農村妹子們身上已經感受到了藏家人靈秀俊俏和淳樸的內在,。當主持人通過藏漢英三種語言報幕過后,“溫巴頓”(開場白)就開始了,!之后,,進入正戲“雄”,隨之一個個劇情逐一展開,,白面具的《扎西雪巴》,,藍面具的《白馬文巴》、《卓娃桑姆》或《蘇吉尼瑪》,,歡樂的黨仁(長調)高亢引領,,敘述的拖腔“黨統(tǒng)”令人置身劇情中,而悲涼的覺魯短調聲聲悲憫凄惋,,令人肝腸寸斷,!每一場一曲終了,清亮的聲嗓吶喊出一長串“扎西”告別祈福儀式,,令人耳目一新,!正回味時,又會上演另一類宮庭貴族舞《朗瑪堆諧》,,再不然緊接著就是一場由清一色女子們表演的勞動號子《打阿嘎》,。節(jié)目進行到這個時候,如酒過三巡,,漸入境界,!人們已經不在乎劇情本身的具體內容,而被藏戲唱腔的奇異所折服,!俗話說得好: “音樂無國界”,,一段劇情透過這樣的唱腔手法表現(xiàn)出來,無知無覺中進入深刻意境的同時,,藝術效果已然注入觀者的內心世界,。
與此同時,讓人們奇異的還有另一面,。在花容月貌,、矯健俊秀的姑娘小伙子隊伍里,有幾位年逾古稀的白翁老者又是縱舞又是領唱,??此麄儌€個鎮(zhèn)定自如,精神爍朗。他們在表演中一邊彈奏手中的“扎木念”六弦琴,,一邊唱著早已熟悉不過的劇中唱詞,,一邊舞蹈,神情悠然自得,。游客中細心點的,,開始詢問起劇目和演員隊伍來。這一問不要緊,,卻問出一大串更加令他們驚詫和意想不到的的趣事,!這幾位同臺演出,時而又在臺下充當樂隊伴奏的老人,,大都是古稀之人了,。他們都是這個農民藏戲團中的師傅,其中有些長者很有名氣,,早年(1964年12月)曾進京參加過“全國少數民族群眾業(yè)余藝術觀摩演出會”,。旦達老師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當年還有幸為著名歌唱家才旦卓瑪做過伴奏,!
覺木隆藏戲團演出,。攝影:王舒
這個由農民創(chuàng)辦的藏戲團是怎樣在一無經驗,二無資金的情況下拉起的戲班子,?其形式如此宏大,,內容涉獵如此廣泛的劇情作為普通農民又是怎樣把握到位的呢?
人們在詢問當中獲得了答案:隨著市場經濟多元化,,社會以人文視角看待今天眾多的文化現(xiàn)象,,旅游業(yè)在發(fā)展當中不斷帶動相關產業(yè)同時也拉動著今天人們高品位的休閑方式。人們開始把青睞的目光從燈紅酒綠的都市生活,,重新回歸到歷史沉積的文化現(xiàn)象本身,,開始尋找自己,尋找本真,,尋找根,。這種由旅游拉動起來的文化熱,一經漫延到西藏高原,,也就順理成章地激發(fā)了雪域人的思維,。
瓊達、卓瑪和農民藏戲團
觀念是社會渲染的,,人一旦接受后就會打造屬于自己的生活理念,。瓊達和卓瑪就是這樣一對有膽識和聰明的農家妹子。在許多人看好以經商或打工為自己掙得一份收入時,,她們兩個卻有了經營藏戲的大膽想法,。兩個農家女,,一無經驗,二無資金,,要拉起一個完全由農民組成的藏劇團班子,這在許多人眼里像是白日做夢,。喜愛唱戲,,把大家伙兒組織在一起美美唱幾個藏戲段子,過過癮就是啦,,真要把藏戲當作產業(yè)一樣去經營,,沒文化,又不懂經營的鄉(xiāng)下人能做到嗎,?從村里到鄉(xiāng)里到處都是懷疑的目光,,背地里也不乏風言風雨。農民怎么啦,?鄉(xiāng)下妹子又怎么啦,?瓊達和卓瑪認為,世上的事你不去做就永遠不會知道行與不行,。再說如今的形式不也是看好民間傳承的東西嗎,?如果自己做到了,做好了,,不但作為農民自身有了出路,,還可以把前人留下的東西宏揚下去。不管別人怎么看或怎么說,,想好了就得做,!就這樣,瓊達和卓瑪硬是東跑西跑,,四處詢問,,四處求助,最終把這一想法變成了現(xiàn)實,。
說到成立農民藏戲團,,瓊達不止一遍地對人說起一位令她們永遠難忘的好人,他是拉薩市文化局的洛嘎局長,。從她們有這個想法到四處演出,,這位深愛自己民族文化,有眼光的好領導,,對藏戲團多次給予幫助,。從送來熱湯熱飯,到拿個人的錢募捐,。正是有了這樣的善舉之士,,這個藏戲團才會有今天,。雖然,就眼前來說,,她們的農民藏戲團還談不上取得了什么成績,,但有了這樣一些好人在背后默默相助,她們對今后的發(fā)展充滿了信心,!
唐東杰布,、藏戲和覺木隆藏戲
要說藏戲文化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普通農民從自發(fā)的喜愛,,何以就能在未經專門訓練的情況下做到今天這般水平,?這不僅是因為民間文化藝術本身的廣泛性、隨意性,,以及它植根于民間沃土本身所具有的生命力,,其中還有一層歷史的原由。
當年,,唐東杰布見老百姓行走不便,,便立志發(fā)愿要在雪域所有的江河之上盡自己所能建造橋梁,為百姓們提供一點方便,。起初,,他苦心募籌造橋經費,歷經三年仍進展甚微,,后來他想到了一個辦法,,利用自己的學識和心智,把寺院里的跳神和唱歌相結合,,再由自己把當時的社會現(xiàn)像和歷史典故編寫成詞曲,,以歌舞的形式進行表演從而獲得募捐。在虔誠的信教徒中唐東杰布意外發(fā)現(xiàn)了俊俏聰明,、能善歌舞的七姊妹,,于是將她們收編成隊,再自編自導劇情簡單的歌舞節(jié)目到各地演出,,建橋的經費有了,,藏戲的雛形也產生了。從此無論唐東杰布的戲班子走到哪兒,,人們都會親切地把七姐妹叫做“阿吉拉姆”,。“阿吉”,,在藏語里是大姐,;“拉姆”則是仙女之意。之后,,藏戲開始在各個藏族地區(qū)廣為流傳,,在西藏及四川,、青海、云南等廣大藏區(qū)迅速發(fā)展成風,。
覺木隆藏戲團演出,。攝影:王舒
當然,雪域民眾之所以如此酷愛藏戲,,除了藏戲本身不拘形式外,,慣穿于藏戲劇情中的諸多佛法善教,劇中人的智慧和人性美,,以及充斥于劇中的很多飛天、入海,、騎馬,、斗妖、擒魔,、禮佛及各種夾雜其中的打斗等藝術形式,,也成為占據人們內心的主要原因。既便是沒有任何布景臺幕,,在田野鄉(xiāng)間,,勞動空隙,人們可以隨時隨地一同引唱呤合戲中的段子,。這種借歌舞以消除勞頓和自娛自樂的集體性活動,,成為雪域民族業(yè)余生活的重要愛好。藏戲因此得以在民間這塊肥沃土地上發(fā)展,。
到十七世紀,,藏戲的發(fā)展日臻完善并在民間廣為普及。根據資料記載:近代史上,,各地業(yè)余和自發(fā)組成的劇團紛紛出籠,。并根據各自的演繹特點和風格遂漸形成不同流派。十七世紀五世達賴時期,,藏戲開始在哲蚌寺演出,。后到七世達賴時改為羅布林卡,一是場地開闊,,可以容納更多的觀摩者一同觀賞,;二是此處果樹繁多,環(huán)境宜人,。自此,,到了每年藏歷七月初就會有全藏各地十二個劇團云集到拉薩,給達賴和西藏地方政府的僧俗官員獻演各自拿手的藏戲劇目,。演完返回各地后還要給當地政府,、頭人和群眾匯報獻演自己的劇目,。與此同時,全區(qū)所有來自民間的藏戲團體也都特別活躍,,紛紛在村落或田野任何一個場地進行演出,。這樣,藏族群眾傾家,、傾村,、傾城出動,帶著食宿用品,、日以繼夜地觀看演出,,也有自演自樂融入一起或歌或舞狂歡不止的。
解放前夕,,公認的西藏著名的藏戲劇團有:江孜的江嘎爾,、南木林的香巴、拉薩的覺木隆和昂仁的迥巴,。除此,,不記名和未公開的幾乎不計其數!在當時每個社隊都組織了一個戲班子,,象拉薩郊區(qū)的墨竹貢嘎縣,,就有二十來個業(yè)余藏戲隊??梢姴貞蛴绊懼?,流傳之廣,非同一般了,。
話說在當年唐東杰布時代,,眾多演藝弟子中,有一對叫唐桑和魯固的夫婦,,表現(xiàn)出非凡才藝,,頗得唐東杰布賞識。姑娘唐桑跳舞,,丈夫魯固擊鼓,。夫妻二人的合作十分默契,一個舞姿舒展優(yōu)美,,另一個擊鼓節(jié)奏十分扣心,。這對夫妻倆就是今天的覺木隆地方人氏,后來他們的演技越來越精湛,,逐步形成了一個有章法和規(guī)矩的正規(guī)藏戲團,。雖然,當時已經有雅隆的白面具扎西雪巴,,以及藍面具后期或可稱之為四大流派的“四大劇團”,,即昂仁縣,、拉孜縣的迥巴派,江嘎爾流派與后藏南木林縣的香巴派產生,。但后起之秀覺木隆在藝術上發(fā)展最快,,更為成熟,后被雪域各派稱之為“覺木隆藏戲”,,因此也就順利成章地成了歷史藏戲中曾得唐東杰布親傳的傳承正劇,。
解放后藏戲的改革與發(fā)展
由于不同的歷史、地理,、風格,、造詣等條件,藏戲的流派逐步形成不同風格,。其中白面具派屬于舊派,,而藍面具派屬于新派。窮結賓頓巴,,堆龍德慶的朗則哇、乃東的扎西雪巴均為舊派白面具派,;而迥巴,、江嘎爾、覺木隆,、香巴等四大劇團,,屬于新派藍色面具派。從程式上看,,藏戲在實踐當中,,逐漸演繹演變成為一種較為穩(wěn)定的程式。演出通常都是廣場戲,。演出時的化妝較為簡單,,除戴面具外,其他就是一般意義上的粉面與紅脂,,沒有復雜的臉譜,。樂器也十分簡單,只有一鼓一鈸,;演出時有人在一旁用快板向觀眾介紹劇情發(fā)展情況,。劇中人道白很少,唱腔多高昂,、嘹亮,,拖腔也多,顯示出粗獷有力的性格,。藏戲作品十分注重和講究傳統(tǒng)的情辭文彩,,又能注意采擷群眾語言,,使作品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和積極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劇情古樸淳厚,,沉雄奇崛,,瑰麗多姿,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傳奇色彩,,在表演藝術上,,有著很高的藝術成就。
解放后,,藏戲逐漸改革發(fā)展,,從露天廣場搬到了舞臺。黨和國家對民間文化傳承高度重視,,成立了專業(yè)藏劇團,,西藏地方文化部門還成立了西藏藝術研究等專門結構。自此對藏戲的劇本結構,、唱腔,、舞蹈、面具,,以及整個演出格式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并開始增加了樂隊、布景,、燈光,、化妝。這樣,,以后的藏戲,,既能在廣場或自然環(huán)境里表演,也同樣可以上臺表演,。根據農忙或閑暇季節(jié),,演出可以長達幾天,也可以采取現(xiàn)代分幕分場控制在二,、三個小時內,;既運用現(xiàn)代先進的化妝藝術,也不放棄具有古老藝術特色的面具,,比如在西藏自治區(qū)藏劇團改編排演的傳統(tǒng)劇目中,,正戲中角色全部取消面具,代之以化妝,,而在開場戲中又完全保留原來的面具,。
覺木隆藏戲的未來
說到覺木隆藏戲,自歷史上唐桑和魯固夫婦形成“覺木隆藏戲”后,一直在該地區(qū)民間盛行,。雖幾度斷演,,但小規(guī)模自發(fā)地演唱仍在群眾中進行。現(xiàn)在,,話題回到加熱村覺木隆的瓊達和卓瑪姑娘這兒,,從2000年起拉起戲班子,在社會各界熱心支持下,,有了自己的服裝和簡單的道具,,演出也由松散式逐步趨于規(guī)模。2002年被自治區(qū)政府命名為“藏戲民間藝術之鄉(xiāng)”,,2006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就在這一民族原生態(tài)文化藝術慢慢獲得社會認可,并作為保護對象被人們開始看好時,,這個農民藏戲團一邊演出,,一邊尋求新的后繼發(fā)展方式。今年四月,,她們找到了自己的合作伙伴——來自內地的以曾志俊先生為代表的三位極具眼光的個體商家,,成立了拉薩拉姆神韻文化旅游傳媒有限公司。從此這個農民藏戲團不但擁有了自己排練場地,,29名演職人員每月可以領到一份薪水,,雖然公司成立不久,卻已在宏揚和傳承藏戲文化的探索中邁出了一條新路,。在此,,我們?yōu)橐栽究榇淼臒嵝募尤朊褡逦幕瘋鞒械娜嗜酥臼康缆暫?!也為以瓊達和卓瑪這樣一批農民藝術家身上所體現(xiàn)出來的新時代的勞動者素質,,以及她們敢于拚博改變自身命運的勇敢精神道一聲好!真誠地祝他們在今后的合作中,,在自覺傳承藏文化的奉獻中取得豐厚的回報,!也希望社會各界給予他們更多的理解和扶持!
覺木隆藏戲團演出,。攝影:王舒
關于我們 丨聯(lián)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 丨 隱私保護丨 服務協(xié)議丨 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協(xié)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