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的民間戲曲主要是藏戲,,它包括拉薩覺木隆,、日喀則迥巴,、日喀則南木林湘巴,、日喀則仁布江嘎爾,、山南雅隆扎西雪巴,、山南瓊結卡卓扎西賓頓等,。
藏戲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劇種系統(tǒng),,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條件,、生活習俗,、文化傳統(tǒng)、方言語音的不同,,它擁有眾多的藝術劇種和流派,。西藏藏戲是藏戲藝術的母體,它通過來衛(wèi)藏著名寺院深造的僧侶和朝圣的群眾遠播青,、甘,、川、滇四省的藏語地區(qū),,形成青海的黃南藏戲,、果洛的馬背藏戲、剛察的格薩爾藏戲,,甘肅的甘南藏戲,,四川的康巴藏戲、嘉絨藏戲,、阿壩藏戲等分支,。印度,、不丹、錫金等國的藏族聚居地區(qū)也有藏戲流傳,。
藏戲的藏語名叫拉姆,,意為“仙女”。據(jù)傳藏戲最早由七姊妹演出,,劇目內容又多是佛經(jīng)中的神話故事,,故而得名。藏戲起源于藏族發(fā)祥時期的民間歌舞,、說唱藝術和宗教儀式及藝術,;8世紀時白面具藏戲初步形成;14,、15世紀時藍面具藏戲開始創(chuàng)建,;17世紀時,得以興盛,,逐漸形成以唱為主,,唱、誦,、舞,、表、白,、技等基本程式與生活化的表演相結合,,藏戲唱腔高亢雄渾,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聲幫和,。藏戲原系廣場劇,只有一鼓一鈸伴奏,,別無其他樂器,。演出一般分為3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頓”,,主要是開場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為“雄”,主要表演正戲傳奇,;第三部分稱為“扎西”,,意為祝福迎祥。藏戲的傳統(tǒng)劇目相傳有“十三大本”,,經(jīng)常上演的是《文成公主》,、《諾桑王子》、《朗薩雯蚌》,、《卓娃桑姆》,、《蘇吉尼瑪》、《白瑪文巴》,、《頓月頓珠》,、《智美更登》“八大藏戲”。藏戲的服裝從頭到尾只有一套,,演員不化裝,,許多人物角色都戴面具表演。每年的“雪頓節(jié)”是西藏各地著名藏戲班子紛紛會聚拉薩演出的日子,,故雪頓節(jié)有“藏戲節(jié)”之稱,。
藏戲歷史悠久,具有一定的表演程式,,在藏族人民精神生活中有著無法替代的地位,。由于受到嚴格的宗教神規(guī)制約,藏戲在發(fā)展過程中受漢族文化影響較少,,從表演內容到形式更多保留了原始風貌,,所以在戲劇發(fā)生學等領域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同時,,藏戲的劇本也是藏族文學的一個高峰,,它既重音律,又重意境,,大量應用格言,、謠諺和俗語,甚至還在情節(jié)中穿插寓言故事,,保留了藏族古代文學語言的精華,。
關于我們 丨聯(lián)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 丨 隱私保護丨 服務協(xié)議丨 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協(xié)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